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2018年高二历史知识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作为文科班的学生,从高二年就要立足高考,注意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小字和插图是正文的补充,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对教材规定的阅读课也要全面了解,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章节和重要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是不可忽略的。现长沙新东方的小编分享了一些高二历史知识点,供各位同学参考、学习。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苏联的缔造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他因病于1924年1月21日逝世。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的时候,就成了一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列宁的支持者。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的。
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年12月开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大方面,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标志着苏联有计划、大规模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请同学们思考: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在工业化建设中,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原因是:①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为了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为了避免落后挨打,斯大林认为必须完成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②俄国经济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因此必须高速发展国民经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①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②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①社会制度不同。②苏联的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③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而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十分短缺。
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实施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了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每一个五年计划有具体明确的任务。最初的重点是改造经济结构,完成社会变革的任务,更多的是制订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以及实现这些指标的各项措施。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建成了6000多家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先后建立起马格尼托戈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克钢铁厂等三个主要钢铁厂;建立了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和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第聂伯水电站等大型项目;扩建了高尔基和莫斯科两个汽车制造厂;等等。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基础很差、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苏联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有过的。所以,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也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沿用。
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又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苏联为什么要实现农业集体化?它取得了哪些成就?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1927年12月)
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此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组织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到1933年,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也有所提高。苏联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人民生活普遍改善。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问题
第一,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到30年代末40年代初,苏联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第二,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对农业的投资和农业的发展,致使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1936年苏联宪法
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新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新宪法所赋予的这些新内容表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建成。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深刻地影响着苏联的历史和命运,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什么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我们应当怎样来评价它?它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同学们讨论。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四个字:高度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首先,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
其次,正当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双重打击的时候,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苏联,如日出东方给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理想,而且可以变成现实。
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凋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也不无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迸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除斯大林个人的原因外,小生产经济和农民意识是产生个人崇拜现象的根源。而斯大林最高领袖地位的牢固确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等因素,客观上促成了个人崇拜的盛行。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正,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1935年-1938年间的大清洗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1934年12月,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省委书记基洛夫遇刺身亡。从基洛夫事件开始,苏联开展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规模的肃清反革命运动。当时,客观地存在帝国主义的颠覆活动和法西斯反苏战争的危险。苏联党内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争论与斗争也复杂激烈。但斯大林把阶级斗争形势看得过于严重,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上缺乏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及个人崇拜的危害,因此错捕和枉杀了许多无辜。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等,都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处决。当时还有不少党、政、军干部和知识分子被逮捕或处决,有的普通党员和公民也受到牵连。大清洗运动的后果非常严重,影响十分深远,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小结
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
延伸阅读: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作为文科班的学生,从高二年就要立足高考,注意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小字和插图是正文的补充,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对教材规定的阅读课也要全面了解,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章节和重要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是不可忽略的。现长沙新东方的小编分享了一些高二历史知识点,供各位同学参考、学习。
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列宁逝世
苏联的缔造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他因病于1924年1月21日逝世。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的时候,就成了一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列宁的支持者。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的。
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年12月开始)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大方面,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标志着苏联有计划、大规模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
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请同学们思考: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在工业化建设中,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原因是:①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为了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为了避免落后挨打,斯大林认为必须完成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②俄国经济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因此必须高速发展国民经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①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②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①社会制度不同。②苏联的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③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外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而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十分短缺。
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实施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采取了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从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每一个五年计划有具体明确的任务。最初的重点是改造经济结构,完成社会变革的任务,更多的是制订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以及实现这些指标的各项措施。到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建成了6000多家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先后建立起马格尼托戈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克钢铁厂等三个主要钢铁厂;建立了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和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第聂伯水电站等大型项目;扩建了高尔基和莫斯科两个汽车制造厂;等等。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基础很差、困难重重的条件下,苏联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有过的。所以,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也被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所沿用。
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同时,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又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苏联为什么要实现农业集体化?它取得了哪些成就?
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1927年12月)
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因此1929年在苏联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组织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到1933年,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大多数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也有所提高。苏联的国防力量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材料的供应得到了一定保障,人民生活普遍改善。集体农业还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问题
第一,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到30年代末40年代初,苏联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第二,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对农业的投资和农业的发展,致使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1936年苏联宪法
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新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新宪法所赋予的这些新内容表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建成。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2.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深刻地影响着苏联的历史和命运,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什么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我们应当怎样来评价它?它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同学们讨论。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四个字:高度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
首先,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
其次,正当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双重打击的时候,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苏联,如日出东方给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理想,而且可以变成现实。
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凋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这也不无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迸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
到30年代,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除斯大林个人的原因外,小生产经济和农民意识是产生个人崇拜现象的根源。而斯大林最高领袖地位的牢固确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斯大林的威望空前提高等因素,客观上促成了个人崇拜的盛行。其危害是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得不到纠正,对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1935年-1938年间的大清洗运动是其突出的表现。
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1934年12月,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省委书记基洛夫遇刺身亡。从基洛夫事件开始,苏联开展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规模的肃清反革命运动。当时,客观地存在帝国主义的颠覆活动和法西斯反苏战争的危险。苏联党内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争论与斗争也复杂激烈。但斯大林把阶级斗争形势看得过于严重,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上缺乏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及个人崇拜的危害,因此错捕和枉杀了许多无辜。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等,都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处决。当时还有不少党、政、军干部和知识分子被逮捕或处决,有的普通党员和公民也受到牵连。大清洗运动的后果非常严重,影响十分深远,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小结
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失误和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
延伸阅读: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语文 |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语文 |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 |
高考语文 |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数学 |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
高二数学 |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 |
高考数学 |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英语 |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 |
高二英语 |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 |
高考英语 |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物理 |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 |
高二物理 |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 |
高考物理 |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化学 |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化学 |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 |
高考化学 |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