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教育部:湖南等8省市改革方案将向社会发布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刚刚,教育部发布重要消息——确定湖南、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广东、重庆等8省市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调查表明,2018年有87%的学生和家长对新高考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调研发现,对新高考满意度最高的就是学生,他们是受益最大的群体。
迈向更科学更公平的目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四年回眸
2018年,当首批00后迎来高考,这群出生于新千年伊始的“世纪宝宝”在面对人生中的这次大考时,似乎更加理性,也更能遵从兴趣和本心。当然,这种改变绝非仅仅源自00后独特的性格特质,更是受益于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不分文理、选课走班、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2014年9月,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为标志,我国吹响了自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以来力度最大的一轮高考改革的号角,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新的蓝图随之浮出水面。当年,上海、浙江率先启动新高考改革;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加入第二批试点行列;2018年,新增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个省市。
伴随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在上海、浙江的平稳落地以及在全国的逐步推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考改革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更加公平、素质教育导向更加彰显、人才选拔方式更加科学规范的期许中走过了4年多的探索历程,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各项重大改革任务均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圆满实现了《实施意见》提出的阶段性目标,向着更科学、更公平的目标继续前行。
让“多选”成为一种常态
2017年高考结束后,当被问起当年高考最大特点时,上海金山中学2017届毕业生陆一歆毫不犹豫地说:“选!”
没有原先“3+1”式的固定考卷,没有文理分科的限制,当年参加上海新高考的考生,在语数外3门必考科目外,还可以从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历史、政治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选出任意3门,组成自己的考试方案。
2017年,上海新高考元年。3年前,作为国家试点省份之一,上海全面启动高考改革,剑指多年不破的“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并用3年时间让取消文理分科、考试科目“3+3”、高考招录“两依据一参考”、志愿填报按“院校专业组”等一系列设想从纸上走进了现实。
通过学业水平考试科目“6选3”的选考制度,增加学生的选择权,促进学生有个性、有特色地发展,是新高考改革的初衷。改革方案打破了原高考固定科目组合模式,上海、浙江两地超过七成学生选择新的科目组合。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适应新高考要求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关于学科选考的理由,有80%以上的学生回答选考是根据他们的兴趣或者是根据他们在某些学科上的优势来决定的。
曾经,在陆一歆们心中也有着不少的问号。毕竟,“6选3”有20种组合,这道选择题是从未有过的挑战。怎样选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科?是参加“裸考”还是参与综合评价录取?分布在高二或高三不同时段的等级考试,如何科学安排?
未及迷茫与困惑蔓延,试点省份的省级教育部门、市区级教育部门再到学校,不断开出“方子”:开设生涯指导课,班主任变身生涯规划导师,甚至还情景模拟排班选课,帮着学生寻找方向。学生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未来要做什么。
上述课题组研究发现,不仅“通过取消文理分科考试,提高学生基础素养,培养综合能力”的新高考改革预期之一得到了较好的实现,将“多选题”交给学生还有了不少收获——
上海、浙江均建立了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使综合评价的可信、可用度大幅提升,在一些高校招生中得到有效使用。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已经释放出加强素质教育的强烈信号。
上海市组织认定了1900多个社会实践基地,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保证学生至少有60个学时有组织地参加社会实践,并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寒暑假大批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与实践,扭转重刷题轻实践状况,赢得了广泛好评。
外语一年两考对学生保持良好心态、分散考试压力、避免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试或发挥失常等情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考生心态更加平和,考场外不再出现大批家长聚集守候的现象。
让“多元”成为一种状态
当初刚看到新高考方案时,上海市浦东中学校长倪瑞明不由得心头一紧:“不改不行了。”
而伴随“3+3”而来的,是一连串的实际问题:学生选课会有20种排列组合,这些课怎么开齐?从“+1”到“+3”,原来150分的科目,变成70分的等级考试,学习的内容变了,考核的重点也变了,课要怎么教?从两天4场考试,到3年多次考试,学生的精力怎么分配?
“要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改变一考定终身,学校的改革肯定伤筋动骨,但这一步一定要迈出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道出了政策设计者的考虑。
从试点推开伊始,上海市教委便牵头汇聚多方力量,聚焦新高考。专家被请到了高中,给教师们答疑解惑;校长教师被送了出去,到各地考察走班怎么教。讲座、培训、教研、专题,结合学校教学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专业团队总会及时地给予支持。
如此一来,不少有着和倪瑞明一样担忧的高中校长的状态变了,从焦虑无措到充满信心。
“新高考的选择多了,机会多了,高中的空间也更大了。教师们从各种试题中跳了出来,开始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关注每个人的选择和发展,教育回到了原点。”倪瑞明亲身经历着学生“每人一张课程表”的个性化学习在上海的初步实现。2017年,上海的257所高中,开设18种及以上组合课程的学校有197所,占76%,走班教学的课时量几乎达到一半。
新高考方案推进过程中,在直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引发的学校在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连锁反应时,一批高中抓住机遇,探索出了体现自身特色的转型之路。
在浙江,杭州二中秉持“让能飞的飞起来,会飞的飞得更高”的理念,努力探寻学生选择和学校资源之间的最优平衡点。面对新高考方案出台后第一届学生选择的25种课程组合,杭州二中也曾铆足了劲全部开齐开足。然而事与愿违,不但教室难以满足、教师不堪重负,教学质量也无法有效保障。理性反思后,学校在第二届学生入学时稍作调整,结合学生选择的组合,考虑学校能有效提供的课程安排,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原有的选择组合。平衡点的些微调整,带来了双方效益的最大化。
“高中也想多样化发展,但一考定终身的框架下,学校的空间太有限了。新高考的评价方式变了,学校的天地宽了。”上海首个特色普通高中曹杨中学校长杨琳感觉,未来可做的事太多了。
让“贯通”成为一种时态
从新高考改革带给高中校的显性变革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彬嗅出了一种趋势:高校要从摊大饼式的学科思路回归到特色和强势学科建设上来。
周彬判断的理由很直接,在90%的高中毕业生跨文理选科的情况下,多数高校很难保持按照文、理、工等学科结构划分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成不变。“高校必须积极关注新高考带来的新变化。”周彬说。
如今回过头来看上海的高考改革探索,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以高考改革倒逼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校建立起各具特色的招生综合评价体系,从而为未来高校探索特色化办学提供条件。
“用什么标准选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给了高校很大的创造空间。”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说,“如果仅仅用分数检验,就不能体现‘参考’的价值。但真正走到那一步,路还很长。上海已经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8年度高招调查报告》显示,新高考给大学也带来了许多有益影响。以新高考规则改变为例,不仅取消了录取批次,而且浙江新高考录取实行“专业+高校”的模式,更强调高校专业特色。这一新的制度设计,有效打破了原来的“985”“211”工程高校等身份界限,给学科特色性强的高校提供了超越的机会。在浙江2017年高考第一段投档时,西北政法大学、上海海关学院等部分原“二本高校”跻身一段。
“今后的新高考改革,高校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组组长谈松华认为,高校和高中应该携手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高考选拔人才的办法,这不仅对高中教育而且对高等教育有着基础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
“山东省高考改革强调增强高校与高中教育的关联性,其关键制度设计是‘高校选科’‘高中选课’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标志性成果进入高考录取体系。”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张志勇认为,这是对高校招生自主权、高中教育规律和高中学生自主学习权的充分尊重。
新高考在给具有较强学科特色的普通高校提供逆袭机会的同时,也给高水平大学中某些优势不明显的专业敲响了警钟。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表示,取消分段录取后可以促进招生纵向流动,同时激发高校活力。不同高校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倒逼一部分所谓知名高校提高专业水平,使得学生更加平等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专业选择。
“新高考不是对高考的局部修正,而是对教—考—招链条的整体设计。”上海市教委原主任苏明说。
用“变革”孕育一种心态
4年来,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共安排近百万人,相当于为中西部地区增建了100所万人大学;
2018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已累计招收47万余人,部分边疆县实现了考取北大、清华零的突破;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的政策进一步完善,2018年报名人数较2013年增长43倍;
2015年起大幅调减高考加分项目,减幅达63%;
大力推进高职分类招考,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2018年分类招考比例已超过50%;
2017年,31个省份全部实行“考后”报志愿,减少了考生志愿填报的盲目性;
……
变化的背后,是教育心态的深层次变革。
“尝试解决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种体验与‘刷题’完全不同。”回忆起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陆一歆依旧兴奋。学生参与100%、导师指导100%、成果答辩100%,据统计,上海市2017届高三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超过5万份,研究领域涉及科技创新、社科人文、艺术、环保等诸多领域。
随着北京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学生对待高考的心态也在改变。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玉萍说:“现在的孩子都觉得高考只是告别了学校,而不是告别学习,高考只是人生的众多挑战中的一次而已。”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触及的不仅是考试内容本身,无论是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对高中的评价,都有了新方案和新路径。
上海市嘉定一中2017届毕业生中有一个小团队,致力于解决学校周边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研究方法既有数学建模,也有对于交通主管部门、社区家庭的访谈,拿出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报告。
“学生不是功利地去做课题研究,处在一种崇尚创新、鼓励研究的氛围里,他们不由自主就会参与,这对于人的未来培养极为重要。”嘉定一中校长管文洁发现,在新高考格局下,高校、高中乃至全社会都倡导学生多元化发展。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研究性学习,让所学知识和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学生便有更高的自信和自我认同。
评价一项改革是否成功,满意度是一个重要指标。
按照“边试点、边探索、边推进、边完善”的原则,2018年初,上海、浙江在“教—考—招”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完善措施。2017年、2018年,上海、浙江高考招生工作结束后,两地分别委托第三方对改革试点成效进行了评估。6.3万份问卷调查显示,2017年约有70%的学生和家长对新高考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2018年提升到87%。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说:“调研发现,对新高考满意度最高的就是学生,他们是受益最大的群体。”
浙江大学针对本校学生作的统计分析表明,改革后的上海、浙江2017级学生平均成绩、优秀率等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且比改革前有所提升。学生、教师和中学校长普遍认为,这一轮改革在促进学生知识结构文理交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增强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学生对新高考的自主选课选考、多次考试机会、综合素质评价等改革举措表示认同。
2018年,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更加积极审慎稳妥地推进高考改革,在有关省份开展改革条件自评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开展了逐省实地评估,确定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新的8个省市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瞿振元说:“8个省市都对高考综合改革进行了积极准备,相关配套改革扎实推进,教育部门、中学都在主动创造条件、推进改革,形成了浓厚的改革氛围。”
在试点省份有益探索的基础上,8个省市的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推进,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高中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迈出了关键步伐。同时,8个省市密集开展调研,多方听取意见,结合省情市情,积极研究制订本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走过4年的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先试先行、建立体系,到扩大覆盖面,积极探索省域推进路径,正向更加科学、更加公平的目标一步步靠近。
延伸阅读: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刚刚,教育部发布重要消息——确定湖南、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广东、重庆等8省市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调查表明,2018年有87%的学生和家长对新高考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调研发现,对新高考满意度最高的就是学生,他们是受益最大的群体。
迈向更科学更公平的目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四年回眸
2018年,当首批00后迎来高考,这群出生于新千年伊始的“世纪宝宝”在面对人生中的这次大考时,似乎更加理性,也更能遵从兴趣和本心。当然,这种改变绝非仅仅源自00后独特的性格特质,更是受益于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不分文理、选课走班、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2014年9月,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为标志,我国吹响了自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以来力度最大的一轮高考改革的号角,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新的蓝图随之浮出水面。当年,上海、浙江率先启动新高考改革;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加入第二批试点行列;2018年,新增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个省市。
伴随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在上海、浙江的平稳落地以及在全国的逐步推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考改革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更加公平、素质教育导向更加彰显、人才选拔方式更加科学规范的期许中走过了4年多的探索历程,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各项重大改革任务均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圆满实现了《实施意见》提出的阶段性目标,向着更科学、更公平的目标继续前行。
让“多选”成为一种常态
2017年高考结束后,当被问起当年高考最大特点时,上海金山中学2017届毕业生陆一歆毫不犹豫地说:“选!”
没有原先“3+1”式的固定考卷,没有文理分科的限制,当年参加上海新高考的考生,在语数外3门必考科目外,还可以从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地理、历史、政治6门等级性考试科目中选出任意3门,组成自己的考试方案。
2017年,上海新高考元年。3年前,作为国家试点省份之一,上海全面启动高考改革,剑指多年不破的“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并用3年时间让取消文理分科、考试科目“3+3”、高考招录“两依据一参考”、志愿填报按“院校专业组”等一系列设想从纸上走进了现实。
通过学业水平考试科目“6选3”的选考制度,增加学生的选择权,促进学生有个性、有特色地发展,是新高考改革的初衷。改革方案打破了原高考固定科目组合模式,上海、浙江两地超过七成学生选择新的科目组合。
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适应新高考要求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关于学科选考的理由,有80%以上的学生回答选考是根据他们的兴趣或者是根据他们在某些学科上的优势来决定的。
曾经,在陆一歆们心中也有着不少的问号。毕竟,“6选3”有20种组合,这道选择题是从未有过的挑战。怎样选出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科?是参加“裸考”还是参与综合评价录取?分布在高二或高三不同时段的等级考试,如何科学安排?
未及迷茫与困惑蔓延,试点省份的省级教育部门、市区级教育部门再到学校,不断开出“方子”:开设生涯指导课,班主任变身生涯规划导师,甚至还情景模拟排班选课,帮着学生寻找方向。学生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未来要做什么。
上述课题组研究发现,不仅“通过取消文理分科考试,提高学生基础素养,培养综合能力”的新高考改革预期之一得到了较好的实现,将“多选题”交给学生还有了不少收获——
上海、浙江均建立了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使综合评价的可信、可用度大幅提升,在一些高校招生中得到有效使用。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已经释放出加强素质教育的强烈信号。
上海市组织认定了1900多个社会实践基地,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保证学生至少有60个学时有组织地参加社会实践,并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寒暑假大批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与实践,扭转重刷题轻实践状况,赢得了广泛好评。
外语一年两考对学生保持良好心态、分散考试压力、避免由于特殊原因不能参加考试或发挥失常等情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考生心态更加平和,考场外不再出现大批家长聚集守候的现象。
让“多元”成为一种状态
当初刚看到新高考方案时,上海市浦东中学校长倪瑞明不由得心头一紧:“不改不行了。”
而伴随“3+3”而来的,是一连串的实际问题:学生选课会有20种排列组合,这些课怎么开齐?从“+1”到“+3”,原来150分的科目,变成70分的等级考试,学习的内容变了,考核的重点也变了,课要怎么教?从两天4场考试,到3年多次考试,学生的精力怎么分配?
“要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改变一考定终身,学校的改革肯定伤筋动骨,但这一步一定要迈出去。”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道出了政策设计者的考虑。
从试点推开伊始,上海市教委便牵头汇聚多方力量,聚焦新高考。专家被请到了高中,给教师们答疑解惑;校长教师被送了出去,到各地考察走班怎么教。讲座、培训、教研、专题,结合学校教学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专业团队总会及时地给予支持。
如此一来,不少有着和倪瑞明一样担忧的高中校长的状态变了,从焦虑无措到充满信心。
“新高考的选择多了,机会多了,高中的空间也更大了。教师们从各种试题中跳了出来,开始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关注每个人的选择和发展,教育回到了原点。”倪瑞明亲身经历着学生“每人一张课程表”的个性化学习在上海的初步实现。2017年,上海的257所高中,开设18种及以上组合课程的学校有197所,占76%,走班教学的课时量几乎达到一半。
新高考方案推进过程中,在直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引发的学校在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连锁反应时,一批高中抓住机遇,探索出了体现自身特色的转型之路。
在浙江,杭州二中秉持“让能飞的飞起来,会飞的飞得更高”的理念,努力探寻学生选择和学校资源之间的最优平衡点。面对新高考方案出台后第一届学生选择的25种课程组合,杭州二中也曾铆足了劲全部开齐开足。然而事与愿违,不但教室难以满足、教师不堪重负,教学质量也无法有效保障。理性反思后,学校在第二届学生入学时稍作调整,结合学生选择的组合,考虑学校能有效提供的课程安排,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原有的选择组合。平衡点的些微调整,带来了双方效益的最大化。
“高中也想多样化发展,但一考定终身的框架下,学校的空间太有限了。新高考的评价方式变了,学校的天地宽了。”上海首个特色普通高中曹杨中学校长杨琳感觉,未来可做的事太多了。
让“贯通”成为一种时态
从新高考改革带给高中校的显性变革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彬嗅出了一种趋势:高校要从摊大饼式的学科思路回归到特色和强势学科建设上来。
周彬判断的理由很直接,在90%的高中毕业生跨文理选科的情况下,多数高校很难保持按照文、理、工等学科结构划分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成不变。“高校必须积极关注新高考带来的新变化。”周彬说。
如今回过头来看上海的高考改革探索,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以高考改革倒逼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校建立起各具特色的招生综合评价体系,从而为未来高校探索特色化办学提供条件。
“用什么标准选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给了高校很大的创造空间。”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说,“如果仅仅用分数检验,就不能体现‘参考’的价值。但真正走到那一步,路还很长。上海已经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8年度高招调查报告》显示,新高考给大学也带来了许多有益影响。以新高考规则改变为例,不仅取消了录取批次,而且浙江新高考录取实行“专业+高校”的模式,更强调高校专业特色。这一新的制度设计,有效打破了原来的“985”“211”工程高校等身份界限,给学科特色性强的高校提供了超越的机会。在浙江2017年高考第一段投档时,西北政法大学、上海海关学院等部分原“二本高校”跻身一段。
“今后的新高考改革,高校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组组长谈松华认为,高校和高中应该携手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高考选拔人才的办法,这不仅对高中教育而且对高等教育有着基础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
“山东省高考改革强调增强高校与高中教育的关联性,其关键制度设计是‘高校选科’‘高中选课’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标志性成果进入高考录取体系。”山东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张志勇认为,这是对高校招生自主权、高中教育规律和高中学生自主学习权的充分尊重。
新高考在给具有较强学科特色的普通高校提供逆袭机会的同时,也给高水平大学中某些优势不明显的专业敲响了警钟。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表示,取消分段录取后可以促进招生纵向流动,同时激发高校活力。不同高校在一个起跑线上竞争,倒逼一部分所谓知名高校提高专业水平,使得学生更加平等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专业选择。
“新高考不是对高考的局部修正,而是对教—考—招链条的整体设计。”上海市教委原主任苏明说。
用“变革”孕育一种心态
4年来,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共安排近百万人,相当于为中西部地区增建了100所万人大学;
2018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已累计招收47万余人,部分边疆县实现了考取北大、清华零的突破;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的政策进一步完善,2018年报名人数较2013年增长43倍;
2015年起大幅调减高考加分项目,减幅达63%;
大力推进高职分类招考,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2018年分类招考比例已超过50%;
2017年,31个省份全部实行“考后”报志愿,减少了考生志愿填报的盲目性;
……
变化的背后,是教育心态的深层次变革。
“尝试解决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种体验与‘刷题’完全不同。”回忆起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陆一歆依旧兴奋。学生参与100%、导师指导100%、成果答辩100%,据统计,上海市2017届高三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超过5万份,研究领域涉及科技创新、社科人文、艺术、环保等诸多领域。
随着北京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学生对待高考的心态也在改变。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玉萍说:“现在的孩子都觉得高考只是告别了学校,而不是告别学习,高考只是人生的众多挑战中的一次而已。”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触及的不仅是考试内容本身,无论是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对高中的评价,都有了新方案和新路径。
上海市嘉定一中2017届毕业生中有一个小团队,致力于解决学校周边交通“最后一公里”问题,研究方法既有数学建模,也有对于交通主管部门、社区家庭的访谈,拿出了很有价值的参考报告。
“学生不是功利地去做课题研究,处在一种崇尚创新、鼓励研究的氛围里,他们不由自主就会参与,这对于人的未来培养极为重要。”嘉定一中校长管文洁发现,在新高考格局下,高校、高中乃至全社会都倡导学生多元化发展。学生积极参与各项研究性学习,让所学知识和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学生便有更高的自信和自我认同。
评价一项改革是否成功,满意度是一个重要指标。
按照“边试点、边探索、边推进、边完善”的原则,2018年初,上海、浙江在“教—考—招”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完善措施。2017年、2018年,上海、浙江高考招生工作结束后,两地分别委托第三方对改革试点成效进行了评估。6.3万份问卷调查显示,2017年约有70%的学生和家长对新高考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2018年提升到87%。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说:“调研发现,对新高考满意度最高的就是学生,他们是受益最大的群体。”
浙江大学针对本校学生作的统计分析表明,改革后的上海、浙江2017级学生平均成绩、优秀率等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且比改革前有所提升。学生、教师和中学校长普遍认为,这一轮改革在促进学生知识结构文理交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增强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学生对新高考的自主选课选考、多次考试机会、综合素质评价等改革举措表示认同。
2018年,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更加积极审慎稳妥地推进高考改革,在有关省份开展改革条件自评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开展了逐省实地评估,确定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新的8个省市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瞿振元说:“8个省市都对高考综合改革进行了积极准备,相关配套改革扎实推进,教育部门、中学都在主动创造条件、推进改革,形成了浓厚的改革氛围。”
在试点省份有益探索的基础上,8个省市的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推进,在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高中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迈出了关键步伐。同时,8个省市密集开展调研,多方听取意见,结合省情市情,积极研究制订本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走过4年的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先试先行、建立体系,到扩大覆盖面,积极探索省域推进路径,正向更加科学、更加公平的目标一步步靠近。
延伸阅读: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语文 |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语文 |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 |
高考语文 |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数学 |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
高二数学 |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 |
高考数学 |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英语 |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 |
高二英语 |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 |
高考英语 |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物理 |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 |
高二物理 |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 |
高考物理 |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化学 |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化学 |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 |
高考化学 |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