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2019年历史高考热点:改革开放40周年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今年将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一系列重大举措还将落地。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会上,中财办主任刘鹤在问答部分特别提及,中国将利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机会,推出新的、力度更大的改革开放举措,一些政策可能超出国际社会预期。
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解读
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
命题热点一:
古代中外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
(1)背景
①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②雅典的民族危机加剧。
③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2)内容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④建立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并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3)特点
①改革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②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4)影响
①将国家引上了民主政治的轨道,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②社会矛盾未从根本上解决。
2.商鞅变法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②秦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落后。
③商鞅来到秦国,辅佐秦孝公进行变法。
(2)内容
①经济: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在基层实行什伍连坐告奸制,严密控制人民;轻罪重刑。
③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实行什伍组织,建立严密户籍制度。
④文化:焚烧诗书,实行文化专制。
(3)影响
①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②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
②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③冯太后学习汉族文化的推动作用。
(2)措施
①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
②设立三长制。
③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④迁都洛阳。
⑤推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3)作用
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4.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严重。
②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2)内容
①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之法: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3)评价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③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试题
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4 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2.(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3.[2015·山东高考]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
1.(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解析】
(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依据材料中“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信息,从方式、内容等角度归纳回答。
(3)依据材料中“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汉族政治统治加强等角度分析回答。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错误。
3.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出社会关系的变化,然后再从社会关系变化与商鞅变法之间的关系角度加以阐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商鞅变法中与材料所述现象有关的措施说清楚。
规律总结
关于古代改革的考点汇总
梭伦改革的实质是在雅典社会文明体制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对雅典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造的革新运动,是雅典平民反对奴隶主旧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的阶段性胜利。
商鞅变法的措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优势;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推动了地主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的意愿。
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特别是均田制的实行、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等,都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因此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命题热点二:
近代中外重大改革
1.欧洲的宗教改革
(1)背景
①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②“异端”思想和“异端”运动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挑战。
③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2)内容
①马丁·路德:“因信称义”。
②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③亨利八世: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
(3)作用
①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④推动了社会变革,促进了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背景
①奥斯曼帝国及马木鲁克王朝对埃及的统治使埃及形势恶化。
②法国和英国先后入侵,使埃及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
③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2)内容
①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包税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创办近代工业。
②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行政制度。
③军事上: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
④文化上:创办学校,选派留学生,出版各种著作。
(3)评价
①积极性: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
②局限性:经济改革的困难和不断的对外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
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①农奴制下农民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激化。
②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工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新思潮涌动。
④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⑤亚历山大二世上台,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为巩固统治进行改革。
(2)内容
①“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
②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
③发展机器工业,建立近代工厂。
④军事上进行军事改革,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⑤创办各类学校,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3)影响
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②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俄国经济的近代化。
③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俄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④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4.明治维新
(1)背景
①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②幕府的政策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
④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
(2)内容
①政治:废藩置县,确立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
②经济:实行币制改革;实行土地私有制及地税改革;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③文化: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推进西化。
④军事: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⑤法制: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
(3)影响
①进步性: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亚洲强国;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②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5.戊戌变法
(1)背景
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
②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康梁维新思想的发展。
④统治危机:财政危机;社会矛盾激化。
⑤康有为、梁启超等领袖人物的维新变法活动。
(2)内容
①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②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③文教: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
④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兵器,按新法练兵。
(3)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
②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将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4)影响
①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③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试题
1.(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4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
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
3.[2015·江苏高考]“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参考答案:
1.(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1978年中共中央发出通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等,可知逐步推行,渐进改革;“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可知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可知落实按劳分配原则;“中央只管……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等可知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
2.D
3.(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命题热点三:
中外社会改革
试题
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4 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2.[2015·课标全国卷Ⅱ]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参考答案:
1.(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3)依据材料中“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汉族政治统治加强等角度分析回答。
2.(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规律总结
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1)评价改革的原则
①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做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②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④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个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去分析。
⑤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一、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1.留学生涯
(1)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加入共产主义小组,走上革命道路。
(2)1926年,赴苏联学习,理论水平和对中国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2.国民大革命时期:做冯玉祥工作(1926年底)。
3.土地革命时期
(1)1929年领导广西百色、龙州起义,创立红七、红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2)1933年在中央革命根据地遭到党内“左”倾领导的批判和打击,第一次被打倒。
(3)参加长征和1935年的遵义会议。
4.抗日战争时期
(1)1938年起担任八路军129师政委,开展游击战争,开始了与刘伯承的长期合作。
(2)创建并发展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5.解放战争时期
(1)1945年10月,刘邓指挥了上党、平江战役,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在重庆的谈判.
(2)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3)1948年,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
(4)1949年4月,参与部署并指挥了渡江战役。
6.建国初期
(1)解放大西南,主政西南。
(2)参加和平解放西藏。
二、建国初期与文革岁月的贡献与迫害
1.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1956—1966)
邓小平这时期力图改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不利局面,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表现出后来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些萌芽性思想。
2.文革岁月
(1)第二次被打倒:含冤被禁,被迫下放。
(2)复出:“九一三”事件后邓小平复出,在海内外引起极大的关注,海外媒体称他是“打不倒的小个子”。
(3)全面整顿: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实质上是要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也是后来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初步实验。
(4)第三次被打倒:在1975年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及1976年再遭迫害。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大贡献
1.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与复出:“文革”虽然结束,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消的党、政、军全部职务。
2.主管科教工作:1977年秋,主持恢复高考,开始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3.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这是在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的重要内容。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会议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和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实际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6.南方谈话(1992年)
(1)背景:
①国际: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
②国内:1989年政治风波;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严峻挑战。
(2)内容
①关于基本路线:不动摇。
②关于改革开放:胆子大一些,加快步伐。
③关于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
④关于计划与市场:是手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基础。
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最关键的。
⑥关于发展:是硬道理。
(3)影响: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
7.中共十四大(1992年)
(1)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2)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 祖国统一: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成功收回香港和澳门,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和发展,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9.中共十五大(1997年):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
四、邓小平理论
1.内容
(1)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根本任务:解放发展生产力
(3)发展动力:改革开放
(4)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
(5)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7)党的领导:坚持中共的领导核心
(8)依靠力量:必须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9)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10)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历史地位
(1)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2)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3)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
五、评价
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
1.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2.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3.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领导我们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模拟试题
1.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 ( )。
A.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
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指的是( )。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C.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
D.使全党认识到“文革”是错误的
3. 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
①经济稳定高速增长
②经济实力增强
③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④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一国两制”构想中的“两制”是指( )。
A.两种军事制度 B.两种经济制度 C.两种社会制度 D.两种法律制度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5年9月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对毛泽东领导和邓小平领导的两个不同时代进行了比较: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插秧;另一边是忙碌的上班族,背景是高楼大厦。标题是对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的一句评价“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
材料二 1997年3月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标题的意思是邓小平去世后,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世界喜欢的超级力量。
请回答问题:
⑴材料一中《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对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的一句评价“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是否符合实际?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⑵材料二中提出疑问,邓小平的继任者怎样指导中国发展?请你根据1997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决议,来回答上述问题。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属限定性选择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目的(即我军第二年的作战基本任务是把战场引向敌战区,改变战略态势),再理解各选项的含义做出判断。
2.B
解析: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其“解放”的本质是什么?要联系这场“讨论”展开的背景。“文革”结束后,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继续坚持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为了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结束“左”倾错误,中国政治思想界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把人们的思想从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
3.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使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的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就,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4.C
解析:此题主要是考查对“一国两制”这一概念的理解。而要理解这一概念关键是了解提出“一国两制”的背景和目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祖国统一,而统一的障碍之一是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现存的与大陆不同的社会制度。允许台湾等地继续保持资本主义为祖国的和平统一提供了新的途径。由此可知答案一定是C。
5.⑴不符合实际。(1分)因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不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而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⑵ 决议:中共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上,把三个代表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七大上,把科学的发展观确定为指导思想。这些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更加完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回答是要结合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以及教材中有关邓小平的内容,进行综合评判。)
延伸阅读: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今年将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一系列重大举措还将落地。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会上,中财办主任刘鹤在问答部分特别提及,中国将利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机会,推出新的、力度更大的改革开放举措,一些政策可能超出国际社会预期。
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考点解读
1.梭伦改革。2.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5.欧洲的宗教改革。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7.俄国农奴制改革。8.明治维新。9.戊戌变法。
命题热点一:
古代中外重大改革
1.梭伦改革
(1)背景
①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
②雅典的民族危机加剧。
③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2)内容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④建立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并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3)特点
①改革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②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4)影响
①将国家引上了民主政治的轨道,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②社会矛盾未从根本上解决。
2.商鞅变法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②秦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落后。
③商鞅来到秦国,辅佐秦孝公进行变法。
(2)内容
①经济: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政治: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在基层实行什伍连坐告奸制,严密控制人民;轻罪重刑。
③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实行什伍组织,建立严密户籍制度。
④文化:焚烧诗书,实行文化专制。
(3)影响
①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
②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加强。
②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③冯太后学习汉族文化的推动作用。
(2)措施
①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
②设立三长制。
③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④迁都洛阳。
⑤推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3)作用
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③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
4.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严重。
②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2)内容
①富国之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募役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
②强兵之法: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设军器监。
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3)评价
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③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试题
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4 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2.(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4)“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3.[2015·山东高考]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参考答案:
1.(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解析】
(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依据材料中“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信息,从方式、内容等角度归纳回答。
(3)依据材料中“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汉族政治统治加强等角度分析回答。
2.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初期的变法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的,故本题答案选D项。分割宰相权力不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A项不选;题干中没有涉及皇权的变化,B项不选;材料中体现的是财政,不是加强军事实力,C错误。
3.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概括出社会关系的变化,然后再从社会关系变化与商鞅变法之间的关系角度加以阐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商鞅变法中与材料所述现象有关的措施说清楚。
规律总结
关于古代改革的考点汇总
梭伦改革的实质是在雅典社会文明体制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对雅典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造的革新运动,是雅典平民反对奴隶主旧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的阶段性胜利。
商鞅变法的措施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优势;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推动了地主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巩固统治的意愿。
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特别是均田制的实行、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等,都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因此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无法解决农民的问题,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命题热点二:
近代中外重大改革
1.欧洲的宗教改革
(1)背景
①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②“异端”思想和“异端”运动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提出了挑战。
③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2)内容
①马丁·路德:“因信称义”。
②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③亨利八世:建立起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
(3)作用
①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④推动了社会变革,促进了西欧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背景
①奥斯曼帝国及马木鲁克王朝对埃及的统治使埃及形势恶化。
②法国和英国先后入侵,使埃及面临严峻的民族危机。
③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2)内容
①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包税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创办近代工业。
②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行政制度。
③军事上:改造旧军队,建立新式军队。
④文化上:创办学校,选派留学生,出版各种著作。
(3)评价
①积极性: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使埃及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
②局限性:经济改革的困难和不断的对外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
3.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①农奴制下农民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激化。
②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工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新思潮涌动。
④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⑤亚历山大二世上台,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为巩固统治进行改革。
(2)内容
①“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
②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进行教育、军事方面的改革。
③发展机器工业,建立近代工厂。
④军事上进行军事改革,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⑤创办各类学校,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3)影响
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俄国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②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俄国经济的近代化。
③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俄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
④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4.明治维新
(1)背景
①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②幕府的政策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
④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
(2)内容
①政治:废藩置县,确立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
②经济:实行币制改革;实行土地私有制及地税改革;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
③文化:倡导“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推进西化。
④军事: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武士道教育。
⑤法制: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
(3)影响
①进步性: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亚洲强国;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②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5.戊戌变法
(1)背景
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
②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康梁维新思想的发展。
④统治危机:财政危机;社会矛盾激化。
⑤康有为、梁启超等领袖人物的维新变法活动。
(2)内容
①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②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③文教: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
④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兵器,按新法练兵。
(3)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
②具体原因: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企图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将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4)影响
①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②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③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试题
1.(2017年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4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
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1)英国天主教神甫威廉·廷得尔因希望英国教徒可以自由阅读《圣经》而将其翻译成英文,结果于1524年被控有异端嫌疑,被迫流亡。由此可知,他
A.维护教皇权威 B.主张圣像崇拜
C.倡导信仰自由 D.支持宗教改革
3.[2015·江苏高考]“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参考答案:
1.(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
(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1978年中共中央发出通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等,可知逐步推行,渐进改革;“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可知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可知落实按劳分配原则;“中央只管……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等可知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
2.D
3.(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命题热点三:
中外社会改革
试题
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24 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分)
(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2.[2015·课标全国卷Ⅱ]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参考答案:
1.(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回答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3)依据材料中“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汉族政治统治加强等角度分析回答。
2.(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规律总结
评价改革的原则及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1)评价改革的原则
①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做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②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
(2)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③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④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个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去分析。
⑤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
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一、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1.留学生涯
(1)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加入共产主义小组,走上革命道路。
(2)1926年,赴苏联学习,理论水平和对中国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2.国民大革命时期:做冯玉祥工作(1926年底)。
3.土地革命时期
(1)1929年领导广西百色、龙州起义,创立红七、红八军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2)1933年在中央革命根据地遭到党内“左”倾领导的批判和打击,第一次被打倒。
(3)参加长征和1935年的遵义会议。
4.抗日战争时期
(1)1938年起担任八路军129师政委,开展游击战争,开始了与刘伯承的长期合作。
(2)创建并发展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5.解放战争时期
(1)1945年10月,刘邓指挥了上党、平江战役,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在重庆的谈判.
(2)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3)1948年,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
(4)1949年4月,参与部署并指挥了渡江战役。
6.建国初期
(1)解放大西南,主政西南。
(2)参加和平解放西藏。
二、建国初期与文革岁月的贡献与迫害
1.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1956—1966)
邓小平这时期力图改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不利局面,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表现出后来改革开放政策的一些萌芽性思想。
2.文革岁月
(1)第二次被打倒:含冤被禁,被迫下放。
(2)复出:“九一三”事件后邓小平复出,在海内外引起极大的关注,海外媒体称他是“打不倒的小个子”。
(3)全面整顿: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实质上是要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也是后来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初步实验。
(4)第三次被打倒:在1975年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及1976年再遭迫害。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大贡献
1.旗帜鲜明反对“两个凡是”与复出:“文革”虽然结束,恢复邓小平在1976年被撤消的党、政、军全部职务。
2.主管科教工作:1977年秋,主持恢复高考,开始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
3.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这是在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的重要内容。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会议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和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实际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6.南方谈话(1992年)
(1)背景:
①国际: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
②国内:1989年政治风波;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严峻挑战。
(2)内容
①关于基本路线:不动摇。
②关于改革开放:胆子大一些,加快步伐。
③关于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
④关于计划与市场:是手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基础。
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最关键的。
⑥关于发展:是硬道理。
(3)影响: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
7.中共十四大(1992年)
(1)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2)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8. 祖国统一: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成功收回香港和澳门,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和发展,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9.中共十五大(1997年):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
四、邓小平理论
1.内容
(1)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根本任务:解放发展生产力
(3)发展动力:改革开放
(4)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
(5)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7)党的领导:坚持中共的领导核心
(8)依靠力量:必须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9)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10)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 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历史地位
(1)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2)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3)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
五、评价
邓小平同志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
1.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2.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3.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领导我们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模拟试题
1.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 ( )。
A.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
B.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
C.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D.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指的是( )。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C.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
D.使全党认识到“文革”是错误的
3. 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
①经济稳定高速增长
②经济实力增强
③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④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一国两制”构想中的“两制”是指( )。
A.两种军事制度 B.两种经济制度 C.两种社会制度 D.两种法律制度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5年9月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对毛泽东领导和邓小平领导的两个不同时代进行了比较: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插秧;另一边是忙碌的上班族,背景是高楼大厦。标题是对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的一句评价“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
材料二 1997年3月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标题的意思是邓小平去世后,继任者能否把中国变成一个世界喜欢的超级力量。
请回答问题:
⑴材料一中《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对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的一句评价“CHINA Moving Away From Marx”,是否符合实际?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⑵材料二中提出疑问,邓小平的继任者怎样指导中国发展?请你根据1997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决议,来回答上述问题。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属限定性选择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目的(即我军第二年的作战基本任务是把战场引向敌战区,改变战略态势),再理解各选项的含义做出判断。
2.B
解析: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其“解放”的本质是什么?要联系这场“讨论”展开的背景。“文革”结束后,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继续坚持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为了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结束“左”倾错误,中国政治思想界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把人们的思想从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
3.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使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的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就,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4.C
解析:此题主要是考查对“一国两制”这一概念的理解。而要理解这一概念关键是了解提出“一国两制”的背景和目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祖国统一,而统一的障碍之一是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现存的与大陆不同的社会制度。允许台湾等地继续保持资本主义为祖国的和平统一提供了新的途径。由此可知答案一定是C。
5.⑴不符合实际。(1分)因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的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不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而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⑵ 决议:中共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上,把三个代表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七大上,把科学的发展观确定为指导思想。这些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更加完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回答是要结合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以及教材中有关邓小平的内容,进行综合评判。)
延伸阅读: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语文 |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语文 |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 |
高考语文 |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数学 |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
高二数学 |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 |
高考数学 |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英语 |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 |
高二英语 |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 |
高考英语 |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物理 |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 |
高二物理 |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 |
高考物理 |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化学 |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化学 |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 |
高考化学 |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