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2017年全国卷3高考政治试题卷及解析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备考高考政治时,同学们要注意每一个单元都有自己的关键词,也就是重要知识点,这些关键词的来源就是考纲。政治考纲的考点罗列都是关键词,把那些关键词都串联起来整理一个框架,对于政治更好一点的同学来说更为实用。以下是2017年全国卷3高考政治真题卷及解析整理,供同学们练习。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某人使用信用卡在北京透支购买了一台标价8000元的外国品牌笔记本电脑,在免息期内通过银行偿还了该笔消费款。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B.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和世界货币
2.(4分)因钢铁行业复苏,导致对铁矿石需求增加。在此情景下,占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的四大矿产企业不断增产,引发业界对铁矿石价格战的担忧。对于这种担忧的产生,若用供求曲线来反映,正确的是( )
3.(4分)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2016年我国对120万个贫困家庭的新增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这一举措的依据是( )
①劳动者就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促进就业是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要求
③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④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4分)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1299.2亿人民币元,居世界第二位,近10年平均增幅超过25%.中国对外投资蓬勃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于( )
①减少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降低汇率风险
②促进投资对象国的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
③推进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发展
④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4分)某省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对公共服务“做加法”,对增加办事门槛和费用负担的中介服务“做减法”。截至2017年1月,“公共服务清单”新增2505个服务项目,增幅135%;“中介服务清单”取消或规范147个项目。精简比例达43%.两个清单的形成和公布,意义在于( )
①减少政府财政支出,降低公共管理成本
②拓展政府的基本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③明确政府服务内容,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④方便社会监督,防止政府的缺位和权利滥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4分)某人大代表履职13年。共提交42项建议和议案,与所在县每个乡定点联系人保持定期联系;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藏东南博物馆,.还就提高边民补贴和偏远地区的工程造价标准等提出建议。该代表通过上述行为( )
①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
②反映基层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③行使地分人大代表的表决权
④保障了我国公民能够当家作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4分)2017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的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产生监察委员会。新的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整合政府、检察等部门的监察力量,将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其他公共部门纳入监察范围。这一改革旨在( )
①实现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
②清除公共部门滋生腐败的社会土壤
③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
④搭建群众直接监督公共权力的新平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4分)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4分)2016年10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
①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②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4分)“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4分)反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他把理想信念看作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安身立命的根本”,比喻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这些论述蕴含的价值观道理是( )
①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
②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
③理想信念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④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取决于文化水平的高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4分)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材料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建成了营业总里程达2.7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2017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
材料二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3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技术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1)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
(2)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14.(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1)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某人使用信用卡在北京透支购买了一台标价8000元的外国品牌笔记本电脑,在免息期内通过银行偿还了该笔消费款。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B.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和世界货币
【分析】本题考查:货币的职能。
1.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才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是指用货币直接去买或者卖商品,要求交易时双方价值互换。
2.其它职能:
①支付手段:指除现金买卖商品外的其它支付货币的情况,交易时是价值的单方面支付。
②贮藏手段:指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储藏起来。
③世界货币:指在国际市场购买商品或作为社会财富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家。
【解答】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因此标价8000元,货币执行的职能是价值尺度。“购买”说明货币执行的职能是流通手段。
“在免息期内通过银行偿还了该笔消费款”说明货币执行的职能是支付手段。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把握的能力及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的能力,难度一般。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及对“货币职能”的理解及区分。
2.(4分)因钢铁行业复苏,导致对铁矿石需求增加。在此情景下,占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的四大矿产企业不断增产,引发业界对铁矿石价格战的担忧。对于这种担忧的产生,若用供求曲线来反映,正确的是( )
【分析】本题考查:供求影响价格
价格受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商品性能(使用价值)、宏观经济政策、消费心理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是通过影响该商品的供求来影响价格的。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会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属于买方市场;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会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属于卖方市场。
【解答】A符合题意,图中S1与D1的相交处属于供求平衡点,在矿产企业不断增产后,供过于求,价格会下降,因此S2与D2的相交处对应的价格应该下降,低于原平衡点对应的价格,故本图分析正确;
B不合题意,图中的D1向D2 平移,代表需求不变,而材料强调“因钢铁行业复苏,导致对铁矿石需求增加”即需求应该增加,故排除;
C不合题意,图中的S1向S2 平移,代表供给不变,而材料中强调“四大矿产企业不断增产”即供给量增加,故排除;
D不合题意,供求关系变动后,供求平衡点对应的价格应该低于原平衡点对应的价格,而此处变动后平衡点对应的价格反而高于原价格,故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和图表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的,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和图表的理解和把握。
3.(4分)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2016年我国对120万个贫困家庭的新增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这一举措的依据是( )
①劳动者就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促进就业是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要求
③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④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就业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①就业,获得生活来源,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政权的巩固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有利于实现劳动者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就业可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解答】①表述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表述错误,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要求即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不是促进就业;
③符合题意,“我国对120万个贫困家庭的新增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是因为通过职业培训可以促进就业,而就业是民生之本;
④符合题意,“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可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因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4.(4分)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1299.2亿人民币元,居世界第二位,近10年平均增幅超过25%.中国对外投资蓬勃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于( )
①减少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降低汇率风险
②促进投资对象国的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
③推进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发展
④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意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2)措施:
①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②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
③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④我国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挑战,我们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
【解答】①不合题意,“近10年平均增长幅度超过25%,中国对外投资蓬勃发展”说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是在增加的,“减少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降低汇率风险”说法错误;
②符合题意,“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有利于增加投资对象国的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增长,带动经济发展;
③不合题意,资本市场是政府、企业、个人筹措长期资金的市场,包括长期借贷市场和长期证券市场,在长期借贷中,一般是银行对个人提供的消费信贷;在长期证券市场中,主要是股票市场和长期债券市场。题干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不属于资本市场;
④符合题意,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中国对外投资蓬勃发展有利于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应运用的解题方法为排异法,即排除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的,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类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难度中等。
5.(4分)某省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对公共服务“做加法”,对增加办事门槛和费用负担的中介服务“做减法”。截至2017年1月,“公共服务清单”新增2505个服务项目,增幅135%;“中介服务清单”取消或规范147个项目。精简比例达43%.两个清单的形成和公布,意义在于( )
①减少政府财政支出,降低公共管理成本
②拓展政府的基本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③明确政府服务内容,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④方便社会监督,防止政府的缺位和权利滥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我国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①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的职能。
②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
③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
④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的职能。
2、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①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②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防止滥用权力,保证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建立起一个具有威信的政府。
【解答】①不合题意,两个清单的形成和公布的目的不是为了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和降低公共管理成本;
②表述错误,政府的职能是法定的,不能随便拓展;
③④符合题意,“对公共服务‘做加法’,对增加办事门槛和费用负担的中介服务‘做减法’”,实行“公共服务清单”和“中介服务清单”,有利于明确政府服务内容,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有利于方便社会监督,防止政府的缺位和权利滥用。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6.(4分)某人大代表履职13年。共提交42项建议和议案,与所在县每个乡定点联系人保持定期联系;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藏东南博物馆,.还就提高边民补贴和偏远地区的工程造价标准等提出建议。该代表通过上述行为( )
①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
②反映基层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③行使地分人大代表的表决权
④保障了我国公民能够当家作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
(1)产生: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
(2)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3)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4)义务:
①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②人大代表在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③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解答】①符合题意,材料中人大代表提交42项建议和议案,是在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提案权;
②符合题意,“与所在县每个乡定点联系人保持定期联系,还就提高边民补贴和偏远地区的工程造价标准等提出建议”体现人大代表在反映基层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③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人大代表的表决权;
④表述错误,在我国,由人民当家作主。
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7.(4分)2017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的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产生监察委员会。新的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整合政府、检察等部门的监察力量,将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其他公共部门纳入监察范围。这一改革旨在( )
①实现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
②清除公共部门滋生腐败的社会土壤
③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
④搭建群众直接监督公共权力的新平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2)目前,我国已经依据宪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它包括:
①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和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等;
②内部监督﹣﹣上级政府的监督、监察部门的监督、审计部门的监督、法制部门的监督等。
【解答】①符合题意,成立的新的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整合政府、检察等部门的监察力量,将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其他公共部门纳入监察范围,有利于实现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
②说法错误,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仅仅清除公共部门滋生腐败的社会土壤;
③符合题意,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新的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整合政府、检察等部门的监察力量,将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其他公共部门纳入监察范围,这样有利于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
④不合题意,题干强调新的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将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其他公共部门纳入监察范围,并没有搭建群众直接监督公共权力的新平台;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8.(4分)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解答】①符合题意,国外许多作家和记着写出许多中国红军长征的优秀作品,表明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符合题意,“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着,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表明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表述错误,革命文化的内涵早已确定,而不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表述错误,说法片面,革命文化在革命年代就具有很大的价值,指引着革命前进的方向,不只是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才具有,且材料不体现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9.(4分)2016年10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
①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②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要树立先进的社会意识,反对、摒弃落后的社会意识。
【解答】①表述错误,“互联网思维”属于社会意识,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符合题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是因为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③表述错误,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是看社会意识是否能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④符合题意,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可“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原因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0.(4分)“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管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解答】①说法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因此社会意识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符合题意,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这说明环保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绿色环保过春节”这种新的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说法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因此不能说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符合题意,2017年春节期间,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因此,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故选:C。
【点评】题目难度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可以采用“教材+材料”的方式,将教材的知识点与材料的中心思想相结合。
11.(4分)反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他把理想信念看作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安身立命的根本”,比喻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这些论述蕴含的价值观道理是( )
①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
②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
③理想信念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④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取决于文化水平的高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2、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理想、信念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解答】①符合题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共产主义的理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牢牢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②符合题意,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理想作为思想观念和价值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
③说法错误,判断一种价值观是否正确的标准是要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理想信念不能作为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④说法错误,文化水平的高低影响理想信念坚定的程度,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2.(4分)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仅会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于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从认识的对象看,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物质世界;从认识主体看,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从认识的基础看,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解答】①符合题意,恩格斯认为认识中“不仅每个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这说明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即认识的反复性;
②说法错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可以达到真理性认识,只不过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说法错误,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同时,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这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符合题意,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材料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建成了营业总里程达2.7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2017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
材料二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3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技术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1)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
(2)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分析】.(1)本题要求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此题共两小问。
第一小问为意义类试题,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考查方向可以做如下解答:首先,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去产能”,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化解国内相关产业的过剩产能,而合作的过程其实就是相关产业“走出去”的过程。其次,中国高铁要想更好地“走出去”就必然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因此,中国高铁“走出去”可以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再次,中国高铁以优异的成绩在国际市场上大展拳脚,提升了“中国品牌”的价值,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扩大。最后,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形势对相关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产业为了配合中国高铁更好地“走出去”势必需要进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水平,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小问为建议类试题,高铁要更好地“走出去”,首先要有一个良好对外贸易的环境,这就需要国家外贸政策的支持。其次,需要资金支持,因此国家可以从财政、税收方面对高铁产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2)本题要求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此为意义类试题。首先,从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角度分析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中国高铁“走出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商业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其次,文化的传播需要合适的窗口,中国文化要想在国际上扩大影响也需要一个展示的窗口。中国高铁“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再次,文化交流的过程需要人的互动交往,中国高铁“走出去”势必会带动大量的中外人员进行交往,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外国民众了解到了中国文化,也让中国民众了解到了外国文化,这是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最后,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同时带动了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高铁在哪里建成,中国文化也会在那里驻足,因此,高铁“走出去”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解答】(1)
作用:
①有利于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带动相关产业“走出去”。
②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③打造“中国品牌”,提高国际影响力。
④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议:
①完善对外经贸政策环境。
②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2)
①商业贸易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中国铁路“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③扩大了中外人员交往,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
④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点评】(1)本题共两小问。
第一小问为意义类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综合性较强,能力要求较高,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小问为建议类试题,解题技巧:
①审题:围绕中心词展开,思维要发散,角度多样,避免重复。
②注重层次性;
③体现价值导向性,答案要点要体现社会正能量方面;
④语言简洁、建议措施要具体可行。
(2)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有以下对策:
对策一: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
对策二: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
对策三:回归教材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对题中的材料和设问作出分析,把材料观点与课本知识一一对照,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对策四: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即要注意结合材料,根据教材中的观点谈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
对策五:要遵循由微观到宏观、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原则。体现由小到大原则。
14.(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1)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
【分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为原因类试题,结合材料,可从以下角度分析说明:首先,我国大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由于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都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各国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各国的命运也相互牵连。其次,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倡导命运共同体,最终目的还是要促进我国发展,实现与他国的互利共赢。再次,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世界各国必须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应对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最后,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2)本题要求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阐述“构建人来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此为分析说明类试题,首先,整体与部分既是相互区别的,也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整体的支配作用。其次,部分构成了整体,如果没有部分,整体将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各国作为命运共同体的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中国倡导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关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和存亡,每个国家应当积极响应,共同承担责任,加强相互合作,实现共建共享。
(3)本题要求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如:协和万邦;中国文化“协和万邦”的理念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在世界上堪称典范。 如:和而不同;指全世界要友善和睦,同时有着自己的特色。如:世界大同;“世界大同”为国际政治术语,主要指人类对国际社会的一种理想理念,按古代说法即认为《礼记•礼运》篇的“大同”之说是受墨家或道家的影响。如:同舟共济;指世界各国要共同承担责任,共同面对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困难。
【解答】(1)
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
②有利于促进我国及世界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
③能够更好地协调政策与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
④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的普遍安全与持久和平。
(2)
①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
②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③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建共享。
(3)
①协和万邦。
②和而不同。
③世界大同。
④同舟同济。(答出两点即可)
【点评】(1)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2)分析说明类哲学主观题时,应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回顾原理内容,理清这一原理的内涵及方法论要求;第二,仔细阅读材料,理清题意,审好题,答出原理的具体内容;
第三,把原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原理(一般道理)分析实际问题(具体),说明理论的正确性;
第四,综合回答,首尾呼应,得出结论,表明态度。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探究性,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延伸阅读: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备考高考政治时,同学们要注意每一个单元都有自己的关键词,也就是重要知识点,这些关键词的来源就是考纲。政治考纲的考点罗列都是关键词,把那些关键词都串联起来整理一个框架,对于政治更好一点的同学来说更为实用。以下是2017年全国卷3高考政治真题卷及解析整理,供同学们练习。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某人使用信用卡在北京透支购买了一台标价8000元的外国品牌笔记本电脑,在免息期内通过银行偿还了该笔消费款。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B.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和世界货币
2.(4分)因钢铁行业复苏,导致对铁矿石需求增加。在此情景下,占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的四大矿产企业不断增产,引发业界对铁矿石价格战的担忧。对于这种担忧的产生,若用供求曲线来反映,正确的是( )
3.(4分)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2016年我国对120万个贫困家庭的新增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这一举措的依据是( )
①劳动者就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促进就业是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要求
③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④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4分)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1299.2亿人民币元,居世界第二位,近10年平均增幅超过25%.中国对外投资蓬勃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于( )
①减少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降低汇率风险
②促进投资对象国的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
③推进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发展
④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4分)某省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对公共服务“做加法”,对增加办事门槛和费用负担的中介服务“做减法”。截至2017年1月,“公共服务清单”新增2505个服务项目,增幅135%;“中介服务清单”取消或规范147个项目。精简比例达43%.两个清单的形成和公布,意义在于( )
①减少政府财政支出,降低公共管理成本
②拓展政府的基本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③明确政府服务内容,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④方便社会监督,防止政府的缺位和权利滥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4分)某人大代表履职13年。共提交42项建议和议案,与所在县每个乡定点联系人保持定期联系;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藏东南博物馆,.还就提高边民补贴和偏远地区的工程造价标准等提出建议。该代表通过上述行为( )
①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
②反映基层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③行使地分人大代表的表决权
④保障了我国公民能够当家作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4分)2017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的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产生监察委员会。新的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整合政府、检察等部门的监察力量,将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其他公共部门纳入监察范围。这一改革旨在( )
①实现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
②清除公共部门滋生腐败的社会土壤
③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
④搭建群众直接监督公共权力的新平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4分)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4分)2016年10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
①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②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4分)“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4分)反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他把理想信念看作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安身立命的根本”,比喻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这些论述蕴含的价值观道理是( )
①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
②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
③理想信念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④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取决于文化水平的高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2.(4分)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材料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建成了营业总里程达2.7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2017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
材料二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3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技术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1)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
(2)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14.(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1)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某人使用信用卡在北京透支购买了一台标价8000元的外国品牌笔记本电脑,在免息期内通过银行偿还了该笔消费款。在这一过程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
A.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B.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C.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和世界货币
【分析】本题考查:货币的职能。
1.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才能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是指用货币直接去买或者卖商品,要求交易时双方价值互换。
2.其它职能:
①支付手段:指除现金买卖商品外的其它支付货币的情况,交易时是价值的单方面支付。
②贮藏手段:指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储藏起来。
③世界货币:指在国际市场购买商品或作为社会财富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家。
【解答】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因此标价8000元,货币执行的职能是价值尺度。“购买”说明货币执行的职能是流通手段。
“在免息期内通过银行偿还了该笔消费款”说明货币执行的职能是支付手段。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把握的能力及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的能力,难度一般。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及对“货币职能”的理解及区分。
2.(4分)因钢铁行业复苏,导致对铁矿石需求增加。在此情景下,占全球70%以上市场份额的四大矿产企业不断增产,引发业界对铁矿石价格战的担忧。对于这种担忧的产生,若用供求曲线来反映,正确的是( )
【分析】本题考查:供求影响价格
价格受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商品性能(使用价值)、宏观经济政策、消费心理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是通过影响该商品的供求来影响价格的。
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会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属于买方市场;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会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属于卖方市场。
【解答】A符合题意,图中S1与D1的相交处属于供求平衡点,在矿产企业不断增产后,供过于求,价格会下降,因此S2与D2的相交处对应的价格应该下降,低于原平衡点对应的价格,故本图分析正确;
B不合题意,图中的D1向D2 平移,代表需求不变,而材料强调“因钢铁行业复苏,导致对铁矿石需求增加”即需求应该增加,故排除;
C不合题意,图中的S1向S2 平移,代表供给不变,而材料中强调“四大矿产企业不断增产”即供给量增加,故排除;
D不合题意,供求关系变动后,供求平衡点对应的价格应该低于原平衡点对应的价格,而此处变动后平衡点对应的价格反而高于原价格,故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和图表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的,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和图表的理解和把握。
3.(4分)为实施精准扶贫方略,2016年我国对120万个贫困家庭的新增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这一举措的依据是( )
①劳动者就业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促进就业是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要求
③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
④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就业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①就业,获得生活来源,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政权的巩固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有利于实现劳动者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就业可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
【解答】①表述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表述错误,我国分配制度的基本要求即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不是促进就业;
③符合题意,“我国对120万个贫困家庭的新增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是因为通过职业培训可以促进就业,而就业是民生之本;
④符合题意,“实现一人长期就业,全家稳定脱贫”可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因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4.(4分)2016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投资11299.2亿人民币元,居世界第二位,近10年平均增幅超过25%.中国对外投资蓬勃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于( )
①减少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降低汇率风险
②促进投资对象国的就业增长和经济发展
③推进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发展
④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意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2)措施:
①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②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
③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④我国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3)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挑战,我们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
【解答】①不合题意,“近10年平均增长幅度超过25%,中国对外投资蓬勃发展”说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是在增加的,“减少中国外汇储备规模,降低汇率风险”说法错误;
②符合题意,“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有利于增加投资对象国的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增长,带动经济发展;
③不合题意,资本市场是政府、企业、个人筹措长期资金的市场,包括长期借贷市场和长期证券市场,在长期借贷中,一般是银行对个人提供的消费信贷;在长期证券市场中,主要是股票市场和长期债券市场。题干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不属于资本市场;
④符合题意,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中国对外投资蓬勃发展有利于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应运用的解题方法为排异法,即排除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的,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类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难度中等。
5.(4分)某省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对公共服务“做加法”,对增加办事门槛和费用负担的中介服务“做减法”。截至2017年1月,“公共服务清单”新增2505个服务项目,增幅135%;“中介服务清单”取消或规范147个项目。精简比例达43%.两个清单的形成和公布,意义在于( )
①减少政府财政支出,降低公共管理成本
②拓展政府的基本职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③明确政府服务内容,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④方便社会监督,防止政府的缺位和权利滥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1、我国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①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的职能。
②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职能。
③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的职能。
④提高人口质量,实行计划生育的职能。
2、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①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②意义: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防止滥用权力,保证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建立起一个具有威信的政府。
【解答】①不合题意,两个清单的形成和公布的目的不是为了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和降低公共管理成本;
②表述错误,政府的职能是法定的,不能随便拓展;
③④符合题意,“对公共服务‘做加法’,对增加办事门槛和费用负担的中介服务‘做减法’”,实行“公共服务清单”和“中介服务清单”,有利于明确政府服务内容,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有利于方便社会监督,防止政府的缺位和权利滥用。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6.(4分)某人大代表履职13年。共提交42项建议和议案,与所在县每个乡定点联系人保持定期联系;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藏东南博物馆,.还就提高边民补贴和偏远地区的工程造价标准等提出建议。该代表通过上述行为( )
①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权
②反映基层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③行使地分人大代表的表决权
④保障了我国公民能够当家作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
(1)产生:由人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
(2)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3)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4)义务:
①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②人大代表在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③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解答】①符合题意,材料中人大代表提交42项建议和议案,是在行使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提案权;
②符合题意,“与所在县每个乡定点联系人保持定期联系,还就提高边民补贴和偏远地区的工程造价标准等提出建议”体现人大代表在反映基层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③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人大代表的表决权;
④表述错误,在我国,由人民当家作主。
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7.(4分)2017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的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产生监察委员会。新的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整合政府、检察等部门的监察力量,将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其他公共部门纳入监察范围。这一改革旨在( )
①实现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
②清除公共部门滋生腐败的社会土壤
③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
④搭建群众直接监督公共权力的新平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1)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要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2)目前,我国已经依据宪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它包括:
①外部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和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等;
②内部监督﹣﹣上级政府的监督、监察部门的监督、审计部门的监督、法制部门的监督等。
【解答】①符合题意,成立的新的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整合政府、检察等部门的监察力量,将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其他公共部门纳入监察范围,有利于实现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察全覆盖;
②说法错误,改革的目的并不是仅仅清除公共部门滋生腐败的社会土壤;
③符合题意,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的新的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整合政府、检察等部门的监察力量,将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其他公共部门纳入监察范围,这样有利于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
④不合题意,题干强调新的监察委员会与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将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及其他公共部门纳入监察范围,并没有搭建群众直接监督公共权力的新平台;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8.(4分)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解答】①符合题意,国外许多作家和记着写出许多中国红军长征的优秀作品,表明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符合题意,“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着,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表明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表述错误,革命文化的内涵早已确定,而不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表述错误,说法片面,革命文化在革命年代就具有很大的价值,指引着革命前进的方向,不只是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才具有,且材料不体现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故选:A。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9.(4分)2016年10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
①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②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要树立先进的社会意识,反对、摒弃落后的社会意识。
【解答】①表述错误,“互联网思维”属于社会意识,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②符合题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是因为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③表述错误,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是看社会意识是否能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④符合题意,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可“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原因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故选:C。
【点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0.(4分)“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2017年春节期间,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管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解答】①说法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因此社会意识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
②符合题意,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这说明环保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绿色环保过春节”这种新的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说法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因此不能说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④符合题意,2017年春节期间,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因此,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变化的反映;
故选:C。
【点评】题目难度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可以采用“教材+材料”的方式,将教材的知识点与材料的中心思想相结合。
11.(4分)反复强调坚定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他把理想信念看作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精神支柱”“安身立命的根本”,比喻为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这些论述蕴含的价值观道理是( )
①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核心和灵魂
②理想信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
③理想信念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④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取决于文化水平的高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2、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理想、信念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强大动力。
【解答】①符合题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共产主义的理想。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社会发展规律,牢牢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②符合题意,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理想作为思想观念和价值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成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
③说法错误,判断一种价值观是否正确的标准是要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理想信念不能作为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④说法错误,文化水平的高低影响理想信念坚定的程度,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2.(4分)恩格斯指出,认识中“不仅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都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对这种认识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达不到真理性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使认识呈现为封闭式循环运动
④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分析】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仅会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于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
从认识的对象看,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物质世界;从认识主体看,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从认识的基础看,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因此,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解答】①符合题意,恩格斯认为认识中“不仅每个解决的问题都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也多半只能一点一点地、通过一系列常常需要花几百年时间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这说明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这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即认识的反复性;
②说法错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认识的局限性意味着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可以达到真理性认识,只不过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说法错误,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同时,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这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符合题意,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认识对象、认识主体和实践的无限发展导致认识的无限性;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2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材料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建成了营业总里程达2.7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2017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
材料二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3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技术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1)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
(2)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分析】.(1)本题要求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此题共两小问。
第一小问为意义类试题,依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考查方向可以做如下解答:首先,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去产能”,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化解国内相关产业的过剩产能,而合作的过程其实就是相关产业“走出去”的过程。其次,中国高铁要想更好地“走出去”就必然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企业进行竞争,因此,中国高铁“走出去”可以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再次,中国高铁以优异的成绩在国际市场上大展拳脚,提升了“中国品牌”的价值,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扩大。最后,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形势对相关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产业为了配合中国高铁更好地“走出去”势必需要进行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水平,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小问为建议类试题,高铁要更好地“走出去”,首先要有一个良好对外贸易的环境,这就需要国家外贸政策的支持。其次,需要资金支持,因此国家可以从财政、税收方面对高铁产业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2)本题要求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此为意义类试题。首先,从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角度分析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中国高铁“走出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商业活动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过程。其次,文化的传播需要合适的窗口,中国文化要想在国际上扩大影响也需要一个展示的窗口。中国高铁“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再次,文化交流的过程需要人的互动交往,中国高铁“走出去”势必会带动大量的中外人员进行交往,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外国民众了解到了中国文化,也让中国民众了解到了外国文化,这是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最后,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同时带动了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高铁在哪里建成,中国文化也会在那里驻足,因此,高铁“走出去”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解答】(1)
作用:
①有利于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带动相关产业“走出去”。
②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③打造“中国品牌”,提高国际影响力。
④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建议:
①完善对外经贸政策环境。
②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2)
①商业贸易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中国铁路“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③扩大了中外人员交往,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
④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点评】(1)本题共两小问。
第一小问为意义类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综合性较强,能力要求较高,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小问为建议类试题,解题技巧:
①审题:围绕中心词展开,思维要发散,角度多样,避免重复。
②注重层次性;
③体现价值导向性,答案要点要体现社会正能量方面;
④语言简洁、建议措施要具体可行。
(2)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有以下对策:
对策一: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
对策二: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
对策三:回归教材分析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对题中的材料和设问作出分析,把材料观点与课本知识一一对照,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对策四:结合材料分析意义。即要注意结合材料,根据教材中的观点谈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重要性。
对策五:要遵循由微观到宏观、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原则。体现由小到大原则。
14.(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
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
(1)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
(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
【分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为原因类试题,结合材料,可从以下角度分析说明:首先,我国大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由于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都卷入了全球化的浪潮,各国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各国的命运也相互牵连。其次,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倡导命运共同体,最终目的还是要促进我国发展,实现与他国的互利共赢。再次,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世界各国必须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应对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最后,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2)本题要求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阐述“构建人来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此为分析说明类试题,首先,整体与部分既是相互区别的,也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整体的支配作用。其次,部分构成了整体,如果没有部分,整体将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各国作为命运共同体的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中国倡导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关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和存亡,每个国家应当积极响应,共同承担责任,加强相互合作,实现共建共享。
(3)本题要求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如:协和万邦;中国文化“协和万邦”的理念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在世界上堪称典范。 如:和而不同;指全世界要友善和睦,同时有着自己的特色。如:世界大同;“世界大同”为国际政治术语,主要指人类对国际社会的一种理想理念,按古代说法即认为《礼记•礼运》篇的“大同”之说是受墨家或道家的影响。如:同舟共济;指世界各国要共同承担责任,共同面对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困难。
【解答】(1)
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
②有利于促进我国及世界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
③能够更好地协调政策与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
④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的普遍安全与持久和平。
(2)
①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
②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③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建共享。
(3)
①协和万邦。
②和而不同。
③世界大同。
④同舟同济。(答出两点即可)
【点评】(1)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2)分析说明类哲学主观题时,应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回顾原理内容,理清这一原理的内涵及方法论要求;第二,仔细阅读材料,理清题意,审好题,答出原理的具体内容;
第三,把原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原理(一般道理)分析实际问题(具体),说明理论的正确性;
第四,综合回答,首尾呼应,得出结论,表明态度。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探究性,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延伸阅读: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语文 |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语文 |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 |
高考语文 |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数学 |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
高二数学 |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 |
高考数学 |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英语 |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 |
高二英语 |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 |
高考英语 |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物理 |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 |
高二物理 |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 |
高考物理 |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化学 |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化学 |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 |
高考化学 |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