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2015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01-28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长晓球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在高考历史备考过程中同学们要继续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注意时政热点选取应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而不应仅局限于近期的事件;要全面掌握热点问题的具体内容和前因后果;要找准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进行多角度、多侧面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要以历史的眼光和现实问题来解读历史知识,分析时政问题。以下是2015年江苏高考历史真题,供学生练习。

  2015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3分)《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3分)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3.(3分)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4.(3分)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5.(3分)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6.(3分)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  )

  A.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B.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C.领导者的腐朽享乐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7.(3分)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8.(3分)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江苏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9.(3分)如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它们的历史作用是(  )

  江苏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

  A.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10.(3分)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11.(3分)如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  )

  江苏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12.(3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13.(3分)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14.(3分)“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15.(3分)“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16.(3分)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17.(3分)对西方某一美术流派有这样的批判:它看不到未来,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因而与生活脱节,在把未来理想化的同时,有时也导致艺术家走向悲观的道路。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18.(3分)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江苏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

  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19.(3分)“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 到 ,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20.(3分)“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4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其余为选做题,包括24、25、26、27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2分)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23.(15分)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材料二 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三 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三、【选做题】本题包括24、25、26、27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25.(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26.【探索历史的奥秘】

  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其中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及其同事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并发掘出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神话传说得到证实。可惜的是,克里特的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还没有被破解。线形文字B于20世纪50年代被英国建筑师温特里斯和史学家柴德威克所破译。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这可以使人们重新考虑一些历史论断。﹣﹣摘编自纳吉《对称、非对称和迷宫》

  材料二 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记录收到的物品以及支出的物品,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以及人口数。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用于祭神仪式上的供品,分发给居民的口粮,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但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摘编自马丁《古希腊简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破解克里特文明之谜所涉及到的学科。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特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3)据上述材料,说明进一步探索克里特文明之谜所需的条件。

  27.【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梁思成说,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城方九里,县城通常为三里。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在布局上,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高耸古城中央的市楼能够“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采用了与山西自然环境相契合的窑洞(砖拱顶)式建筑结构。

  ﹣﹣摘编自曾晓华《从西安到平遥》等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徽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民宅所建的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摘编自王星明《徽州古村落》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建筑活动”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指出各自的“范例”所在。

  (2)概括上述“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并援引材料予以佐证。

  (3)从传承民族文化的角度,说明保护、开发此类古建筑的基本要求。

  2015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3分)《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特点、权利和义务。

  【解答】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

  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

  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注重抓关键词和对题干材料的分析、理解,需要学生识记分封制的内容和特点。

  2.(3分)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以及史料的正确使用。

  【解答】《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

  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

  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

  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了解以及对史料的正确使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3.(3分)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考查汉赋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的时代特征,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西汉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人物,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与“武帝时”相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表明为统治者服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已改变道家的无为思想为积极有为,实行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赋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高考的主要考点是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文学的主流成就是:春秋﹣﹣诗歌 战国﹣﹣楚辞 汉代﹣﹣赋 唐代﹣﹣诗 宋代﹣﹣词 元代﹣﹣元曲 明清﹣﹣小说。

  4.(3分)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水利工程。考查水利工程的作用,正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并作出判断的能力。

  【解答】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而被迫进行,并非主动选择品种,故A项错误。

  “沟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但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题,故B项正确。

  “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

  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水利工程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古代水利工程出现的时间、功能、作用以及对水利工程的识图能力。

  5.(3分)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民间手工业(丝织业);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答】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诗中“水乡”是指盛泽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是因为“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故选:D。

  【点评】本题意在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考察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发展以及中国古代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了解情况。

  6.(3分)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  )

  A.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B.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C.领导者的腐朽享乐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起义带有旧式农民战争的烙印。农民阶级的分散性、守旧性,以及眼光短浅等毛病,在太平军中都有突出表现。

  【解答】根据材料“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可以判断是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民阶级不是新的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只能担当“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故D项正确;

  ABC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由于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的封建化,组织上不能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军事上战略决策一再失误,以及外交上缺乏经验,太平天国所鼓吹的“同教一家“,使其领导人没有真正认识到列强的实质,最后遭到内外镇压,陷于失败。

  7.(3分)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考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学生解读、分析理解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是郭嵩焘解职的原因,虽然郭“常写信给李鸿章”,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故A项错误。

  “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报告日本“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并不等于推崇西方体制,故B项错误。

  当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郭嵩焘“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的确超越了“1876年”的主流思想,故C项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一位驻外使节的人事调整并不能说明“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注重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8.(3分)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图5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

  【解答】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但不会“直接导致”1914~1915年工业发展,其直接原因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故A项错误;

  表中1917年、1920年的数据反映了“递减影响着…的递增”,但其他年份华商投资额的增幅是下降,而非“递增”,故B项错误;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使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这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故C项正确;

  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1920年”,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通过分析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的整体把握。

  9.(3分)如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它们的历史作用是(  )

  A.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图片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1905年,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但图中未涉及檀香山,与“20世纪初期”也不尽相符,故A项错误;

  图中带★处与共产主义小组的分布一致,以此为组织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故B项正确;

  1915年,陈独秀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而1919年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始指导中同革命,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时间顺序不对,故C项错误;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1924年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早期组织,时序不对,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10.(3分)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武汉失守”反映了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C项错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11.(3分)如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  )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解答】照片人物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未涉及民族工商业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与“1949年3月”不符,故B项错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反映了对下层民众的侮辱与伤害,照片中看不到战争场面,符合“没有硝烟”,故C项正确;反映“富裕与贫穷”反差,但不是“1949年3月”才“萌生着”,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表现的了解。

  12.(3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万隆会议);“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问题)。

  【解答】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万隆会议期间”是1955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万隆会议期间”是1955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但当时中国不是“强国”,故C项错误;

  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万隆会议);“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问题)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掌握。

  13.(3分)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分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考查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这种担心表明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故A项正确。

  1980年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是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对外开放已有十年,故B项错误。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故C项错误。

  到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邓小平已经逝世,与“邓小平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邓小平理论:

  1、产生和发展 ①1978年2月,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1978年,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决议,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战略。中国人民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④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⑤十三大上,根据邓小平提议,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⑥1992年春,发表“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⑦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 ⑧十五大把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主要内容 ①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是解放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 ③外交思想: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扩大对外开放。 ④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3.指导意义(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14.(3分)“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点罗马公民法与万民法。

  【解答】A.“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表明在具体内容上没有完全继承,故A项错误。

  B.万民法是适用于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随着版图的拓展,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己无法应对新变化,所以“吸收了…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故B项正确。

  C.“万民法…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这些内容的调整从侧面证明了公民法没有“忽略”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故C项错误。

  D.罗马法不断发展,3世纪,随着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因与“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罗马公民法和万民法特点、关系的理解。

  15.(3分)“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典力学,重点是掌握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解答】A、文艺复兴以后,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1687年,牛顿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的意义,改变了自古代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相符,故A项正确;

  B、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进化论,但与“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不符,故B项错误;

  C、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但与“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不符,故C项错误;

  D、1900年普朗克提山了量子假说,使得人类的认识从宏观进入微观,但与“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的迁移和阅读理解能力。

  16.(3分)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国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特点。

  【解答】“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能表明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但与“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不符,故A项错误;国家元首“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是国际惯例,不能充分体现是否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故B项错误;宰相同时是“联邦议会主席”,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只对皇帝负责,表明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与“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相符。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通过材料分析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近代德国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特点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7.(3分)对西方某一美术流派有这样的批判:它看不到未来,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因而与生活脱节,在把未来理想化的同时,有时也导致艺术家走向悲观的道路。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以来的美术﹣﹣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美术流派。

  【解答】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它注重表现人的感情,与“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把未来理想化”相符,故A项正确;

  现实主义美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与“与生活脱节”不符,故B项错误;

  印象派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与“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不符,故C项错误;

  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但与“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把未来理想化”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浪漫主义美术流派特点的了解。

  18.(3分)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分析】本题考查了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相关知识。

  【解答】1929年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故A项错误;

  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行“新政”,而“1930~1932年”,时任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故B项错误;

  1935年预算比重低于1934年,没有“接连增加”,故C项错误;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美国经济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到193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与“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相符,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属于图表题,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阅读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知识迁移。

  19.(3分)“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 到 ,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分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学生解读、理解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20世纪50年代,苏联已经是斯大林模式,没有制度上的变革,故A项错误。

  “20世纪50年代”的先进发明“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与苏联模式的僵化有关,故B项正确。

  在长期的“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科技交流不可能不受影响,否则远不止“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故C项错误。

  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但也是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评价及其经验教训:

  1、斯大林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

  2、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影响: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消极影响: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经验教训:

  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要从国情出发,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20.(3分)“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分析】由“新解放的国家”可知考查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解答】A、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不是指经济方面,而且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也与“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不符,故A项错误;

  B、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是“旨在加强和平”,“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与“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相符,故C项正确;

  D、不结盟运动兴起,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但该会议不可能从此“消除了”亚非国家的政治分歧,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4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其余为选做题,包括24、25、26、27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2分)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宋明理学;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解答】(1)第一小问因素,据材料一“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得出充分保留传统,据材料一“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得出合理选官,据材料一“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得出实行德政,据材料一“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得出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第二小问制度,据材料一“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第一小问作用,据材料二中“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得出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据材料二“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得出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两汉的粗糙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得出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据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得出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结合所学,从内外两个角度概括回答。

  (3)据材料一“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得出延绵不断(尊重传统),据材料二“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得出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结合所学,从传统、发展等角度概括回答。

  故答案为:

  (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

  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3)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点评】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载体,以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为主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宋明理学;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等知识点,要求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和判断,调动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选官制度,迁移宋明理学形成的特点及影响,紧扣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进行回答。

  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分析】(1)本问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涉及到两个小问,具有一定难度。

  (2)本问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同样是从材料中归纳、概括。

  (3)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兼顾考查学生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相关内容。要明确题干“结合史实论证说明观点”要求,切忌泛泛而谈,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理有据。实际考查学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灾难带来拯救民族契机”的认识。所组织答案符合相关史实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据材料一“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无何北台陷…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得出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中“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北洋舰队避战不出,据材料一中“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军士露刃挟汝昌”得出将士贪生怕死,据材料一中“诸洋员请姑许乞降”得出洋员鼓动投降,据材料一中“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得出主帅指挥不力。

  (2)据材料二中“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得出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据材料二“中国复乖于应付”、“中国乃不国矣”得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据材料二“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得出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结合所学概括回答。

  (3)围绕“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结合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故答案为:

  (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点评】关于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亡”,即“救亡图存”,贯穿中国整个近代。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与备考进程中,要注意把握住“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内在联系。涉及到对“西方列强的侵略”的全面认识,涉及到消极方面,同时还涉及到积极方面。关于“积极方面”,是难点所在,很多同学理解不到位,要注意把握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促进国人不断觉醒,不断学习西方,客观上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维度。

  23.(15分)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材料二 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三 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主要成就:①1785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②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③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④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2、影响:①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的出现。

  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③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两大对立阶级,且矛盾日益突出,斗争不断。

  ④促进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为主要内涵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兴起。

  ⑤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快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⑥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1、主要成就:①电的广泛使用﹣﹣显著成就;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此后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汽油、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问世,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出现了以内燃机驱动火车、轮船、汽车和飞机。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丰富了人类生活。

  ④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2、影响: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出现垄断和垄断组织;③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④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⑤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最重要)。

  【解答】(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并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分析,得出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得出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据材料一“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得出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据材料一“1914年”结合所学分析得出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

  (2)据材料二中“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得出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据材料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得出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移动。

  (3)结合所学,从大机器生产的人性、非人性或兼而有之等角度论述,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如据材料一中“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据材料二“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据材料三“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等得出大机器生产的人性,如据材料三“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得出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

  故答案为:

  (1)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

  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

  (2)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

  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移动。

  (3)大机器生产的人性表现在:①可以达到质量更好更稳定的物品;提高了生活质量。②可以更快地获得这些物品。提高了生活质量。③只需要更少的人就可以达到同样的产出,所以更多的人解放出来去从事第三产业,从而间接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表现在;机械化的生产,让工人疲于应付,人的思维和动作走向机械,增加工人劳动强度,许多工人疲于应付产品的检测、过关等,容易引发神经病,是不人道的。

  【点评】(1)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应把握两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选做题】本题包括24、25、26、27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分析】本题考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查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据材料一中“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得出自上而下推行,据材料一中“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得出涉及范围广泛,据材料一中“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得出国民竞相效仿,据材料一中“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牛肉被称为文明的药剂”、“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得出学习西方表面化。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据材料二“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得出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据材料二“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据材料二“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得出片面理解西方文明。

  故答案为:

  (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

  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

  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点评】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1)废藩置县(作用:消灭了封建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方面: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2)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作用:为日本近代化工业迅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军事改革(1)内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2)目的:①防止的抵御外国入侵(对外);②加强镇压和对外扩张③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对内)。

  (3)评价:①积极作用﹣﹣废除了武士对军事的垄断,建立了资产阶级常备军。②局限性﹣﹣“皇军”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宣扬武士道精神,并且有侵略扩张之意,所以军队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工具。

  4、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1)内容:①提倡新文化(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封建文化);②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2)作用:①普及文化知识,国民素质提高。②使日本从封建落后国家一跃而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明治维新的评价:

  1、积极影响:(1)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2)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基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

  (3)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同时为了满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日本走上了对邻国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2、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了一条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一个威胁。

  25.(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分析】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实际上也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本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出身贵族世家,又加上比较贴近农民的生活,关心民生,在位期间唐朝国富民强被后人成为“贞观之治”,在历代的皇帝中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他的历史功绩:

  1、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关系。正确处理君臣关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使决策正确,政治清明。

  3、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4、完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大了统治基础。

  5、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6、民族关系上,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促使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大团结。

  7、对外关系上,加强与日本、新罗的关系。

  【解答】(1)据材料中“太宗令…修定法律”,并说“不可任情以轻重”、“法令严肃,谁敢为非?”得出严肃法令,遵守法律,据材料“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得出减少独断,广任贤良,据材料“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得出兼听纳谏,激励直言,结合所学概括回答。

  (2)据材料中“天子者,…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并结合所学,得出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据材料“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并结合所学,得出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结合所学,从唐初大乱初定,经济凋敝的角度回答。

  (3)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即可,据材料“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结合所学得出一方面: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结合所学得出另一方面: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故答案为:

  (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2)因素: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

  (3)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点评】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和对唐太宗的评价,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归纳总结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6.【探索历史的奥秘】

  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其中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及其同事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并发掘出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神话传说得到证实。可惜的是,克里特的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还没有被破解。线形文字B于20世纪50年代被英国建筑师温特里斯和史学家柴德威克所破译。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这可以使人们重新考虑一些历史论断。﹣﹣摘编自纳吉《对称、非对称和迷宫》

  材料二 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记录收到的物品以及支出的物品,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以及人口数。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用于祭神仪式上的供品,分发给居民的口粮,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但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摘编自马丁《古希腊简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破解克里特文明之谜所涉及到的学科。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特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3)据上述材料,说明进一步探索克里特文明之谜所需的条件。

  【分析】本题考查克里特文明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据材料一中“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并发掘出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得出考古学,据材料一中“神话传说得到证实”得出神话学,据材料一中“克里特的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还没有被破解。线形文字B于20世纪50年代被…破译”得出古文字学,据材料二“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得出经济学(统计学)。

  (2)据材料二中“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得出农牧业相结合,据材料二“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小集市上的交易量”得出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据材料二“分发给居民的口粮”、“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得出实行财产的重新分配,据材料二“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得出王室垄断经济,结合所学概括回答即可。

  (3)据材料一中“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得出新技术的应用,据材料二“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得出新资料的发现,结合所学,从史料、技术等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

  (1)学科:考古学;神话学;古文字学;经济学(统计学)。

  (2)特征:农牧业相结合;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实行财产的重新分配;王室垄断经济。

  (3)条件:新资料的发现;新技术的应用。

  【点评】克里特文明,也译作米诺斯文明或迈诺安文明,是爱琴海地区的古代文明,属于迈锡尼文明之前的青铜文明,约公元前2000年﹣前1450年。该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米诺斯”这个名字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克里特国王米诺斯。

  克里特文化共分为四个时期,约公元前6000年开始,克里特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自公元前2500年,克里特开始进入金石并用时期。进入前王宫时期,并有相当规模的建筑物;约前十七至前十六世纪被毁(或因地震).前二千年代中叶,克里特开始初步发展,进入古王宫时期,在米诺萨斯及法埃斯托斯出现相当宏伟的宫殿式建筑、各种精制的工艺品及线形文字“A”(尚未译解);表明当时已经阶级社会,其居民据认为多半来自西亚。前1700年开始,米诺斯开始进入新王宫时期,这一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全盛期,此时的米诺斯王不仅统治克里特岛,还遍布在整个爱琴海地区,包括希腊的雅典及迈锡尼地区,同时,与埃及的关系十分紧密。自前1450年起,操希腊语的民族入侵克里特岛,最终导致克里特文明的衰落,爱琴文明的中心转移到了希腊本土的迈锡尼地区。

  27.【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梁思成说,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城方九里,县城通常为三里。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在布局上,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高耸古城中央的市楼能够“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采用了与山西自然环境相契合的窑洞(砖拱顶)式建筑结构。

  ﹣﹣摘编自曾晓华《从西安到平遥》等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徽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民宅所建的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摘编自王星明《徽州古村落》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建筑活动”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指出各自的“范例”所在。

  (2)概括上述“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并援引材料予以佐证。

  (3)从传承民族文化的角度,说明保护、开发此类古建筑的基本要求。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据材料一中“在古代…县城通常为三里。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得出平遥古城是明清汉族传统县城,据材料二“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得出徽州古村落是明清传统乡村民居,结合所学概括回答。

  (2)一是礼制等级,据材料一“在布局上,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得出平遥城方三里的规模,据材料二“民居院落相套,…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得出徽州古村落的住家格局,二是家族中心,据材料一“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得出平遥民居是北方四合院,据材料二“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徽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得出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三是天人合一,据材料一“市楼能够‘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得出平遥市楼“揽山秀”、“挹清流”,据材料二“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得出徽州古村落的天井采光通风,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3)第一小问保护,据材料中“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结合所学得出保持整体原貌,体现历史感;第二小问开发,结合所学得出进行适度开发,体现协调性。

  故答案为:

  (1)平遥古城:明清汉族传统县城。

  徽州古村落:明清传统乡村民居。

  (2)特性:礼制等级。平遥城方三里的规模,徽州古村落的住家格局。

  家族中心。平遥民居是北方四合院,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

  天人合一。平遥市楼“揽山秀”、“挹清流”,徽州古村落的天井采光通风。

  (3)保护:保持整体原貌,体现历史感。

  开发:进行适度开发,体现协调性。

  【点评】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2009年,平遥古城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

  皖南古村落,是指分布在中国安徽、江西境内,长江以南的一些传统村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入选世界遗产的西递村和宏村,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村、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延伸阅读:

  历年高考历史真题及解析大汇总

  历年高三历史模拟卷预测卷汇总

  2019高考最新动态汇总

  2019高三寒假学习计划

  2019大学专业解读

  历年分数线专题

  • 相关推荐
  • 免费申请学习规划

    附近校区展示
    浏城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99号东成大厦
    0731-84885588
    东塘北教学区
    长沙市韶山北路438号杂技团4楼
    0731-84887360
    沁园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南路金荣科技园M1组团B座五楼
    0731-84887325
    湘江世纪城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福城路98号顺天黄金海岸酒店3楼
    0731-84887333
    雨花家园教学区
    长沙市万家丽仁和雨花家园38栋101房2楼
    0731-84887313
    长沙新东方官微 升学那些事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05067667号-32 | 京ICP证060601号| 京网文(2016)5762-75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790号

    Copyright ©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媒体平台资质审核电话:010-60908000-8941

    咨询 微博 课程 校区 建议
    新东方网>长沙新东方学校>高考>高考备考>高考试题>历史>正文
    2015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01-28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长晓球

    找资料、找老师、找方法?

    即刻定制你的学习方法!

    我要定制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在高考历史备考过程中同学们要继续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注意时政热点选取应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而不应仅局限于近期的事件;要全面掌握热点问题的具体内容和前因后果;要找准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结合点,进行多角度、多侧面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要以历史的眼光和现实问题来解读历史知识,分析时政问题。以下是2015年江苏高考历史真题,供学生练习。

      2015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3分)《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3分)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3.(3分)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4.(3分)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5.(3分)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6.(3分)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  )

      A.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B.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C.领导者的腐朽享乐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7.(3分)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8.(3分)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江苏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9.(3分)如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它们的历史作用是(  )

      江苏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

      A.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10.(3分)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11.(3分)如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  )

      江苏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12.(3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13.(3分)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14.(3分)“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15.(3分)“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16.(3分)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17.(3分)对西方某一美术流派有这样的批判:它看不到未来,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因而与生活脱节,在把未来理想化的同时,有时也导致艺术家走向悲观的道路。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18.(3分)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江苏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

      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19.(3分)“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 到 ,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20.(3分)“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4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其余为选做题,包括24、25、26、27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2分)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23.(15分)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材料二 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三 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三、【选做题】本题包括24、25、26、27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25.(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26.【探索历史的奥秘】

      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其中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及其同事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并发掘出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神话传说得到证实。可惜的是,克里特的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还没有被破解。线形文字B于20世纪50年代被英国建筑师温特里斯和史学家柴德威克所破译。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这可以使人们重新考虑一些历史论断。﹣﹣摘编自纳吉《对称、非对称和迷宫》

      材料二 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记录收到的物品以及支出的物品,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以及人口数。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用于祭神仪式上的供品,分发给居民的口粮,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但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摘编自马丁《古希腊简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破解克里特文明之谜所涉及到的学科。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特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3)据上述材料,说明进一步探索克里特文明之谜所需的条件。

      27.【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梁思成说,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城方九里,县城通常为三里。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在布局上,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高耸古城中央的市楼能够“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采用了与山西自然环境相契合的窑洞(砖拱顶)式建筑结构。

      ﹣﹣摘编自曾晓华《从西安到平遥》等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徽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民宅所建的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摘编自王星明《徽州古村落》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建筑活动”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指出各自的“范例”所在。

      (2)概括上述“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并援引材料予以佐证。

      (3)从传承民族文化的角度,说明保护、开发此类古建筑的基本要求。

      2015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3分)《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特点、权利和义务。

      【解答】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与“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三公…诸侯…诸伯…诸子…”相符,故A项正确;

      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

      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注重抓关键词和对题干材料的分析、理解,需要学生识记分封制的内容和特点。

      2.(3分)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以及史料的正确使用。

      【解答】《淮南子》是汉初黄老之学的代表作,主张坚持汉初旧制,无为而治,刘安作《淮南子》的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削弱诸侯、加强中央的政治改革,材料未涉及“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

      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

      颛顼是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淮南子》保存了部分神话材料,而“秦琅邪石刻”是考古资料,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故C项正确;

      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了解以及对史料的正确使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

      3.(3分)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 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 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考查汉赋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的时代特征,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西汉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人物,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与“武帝时”相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表明为统治者服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已改变道家的无为思想为积极有为,实行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赋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关于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高考的主要考点是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中国古代各个时期文学的主流成就是:春秋﹣﹣诗歌 战国﹣﹣楚辞 汉代﹣﹣赋 唐代﹣﹣诗 宋代﹣﹣词 元代﹣﹣元曲 明清﹣﹣小说。

      4.(3分)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水利工程。考查水利工程的作用,正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并作出判断的能力。

      【解答】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1678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而被迫进行,并非主动选择品种,故A项错误。

      “沟洫之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涝,是农业文明的大发展,但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1680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题,故B项正确。

      “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保护,故C项错误。

      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水利工程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古代水利工程出现的时间、功能、作用以及对水利工程的识图能力。

      5.(3分)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民间手工业(丝织业);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答】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诗中“水乡”是指盛泽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是因为“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故选:D。

      【点评】本题意在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考察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发展以及中国古代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了解情况。

      6.(3分)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  )

      A.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B.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C.领导者的腐朽享乐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起义带有旧式农民战争的烙印。农民阶级的分散性、守旧性,以及眼光短浅等毛病,在太平军中都有突出表现。

      【解答】根据材料“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可以判断是太平天国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由于小农经济出身农民阶级局限性所致,因为农民阶级不是新的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胜利,只能担当“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故D项正确;

      ABC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由于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的封建化,组织上不能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军事上战略决策一再失误,以及外交上缺乏经验,太平天国所鼓吹的“同教一家“,使其领导人没有真正认识到列强的实质,最后遭到内外镇压,陷于失败。

      7.(3分)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考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学生解读、分析理解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是郭嵩焘解职的原因,虽然郭“常写信给李鸿章”,但材料并未涉及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故A项错误。

      “劝其扩大留学范围”,报告日本“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并不等于推崇西方体制,故B项错误。

      当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郭嵩焘“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的确超越了“1876年”的主流思想,故C项正确。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一位驻外使节的人事调整并不能说明“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注重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8.(3分)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图5

      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

      【解答】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但不会“直接导致”1914~1915年工业发展,其直接原因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故A项错误;

      表中1917年、1920年的数据反映了“递减影响着…的递增”,但其他年份华商投资额的增幅是下降,而非“递增”,故B项错误;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使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这反映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故C项正确;

      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是“1920年”,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通过分析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的整体把握。

      9.(3分)如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它们的历史作用是(  )

      A.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图片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随后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1905年,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但图中未涉及檀香山,与“20世纪初期”也不尽相符,故A项错误;

      图中带★处与共产主义小组的分布一致,以此为组织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故B项正确;

      1915年,陈独秀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而1919年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始指导中同革命,并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时间顺序不对,故C项错误;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1924年召开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图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早期组织,时序不对,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10.(3分)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B.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

      C.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 D.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

      【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但“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防御阶段,且“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指正面战场,故B项错误;“武汉失守”反映了在抗战前期,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故C项错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11.(3分)如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  )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

      【解答】照片人物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未涉及民族工商业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与“1949年3月”不符,故B项错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反映了对下层民众的侮辱与伤害,照片中看不到战争场面,符合“没有硝烟”,故C项正确;反映“富裕与贫穷”反差,但不是“1949年3月”才“萌生着”,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表现的了解。

      12.(3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万隆会议);“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问题)。

      【解答】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万隆会议期间”是1955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万隆会议期间”是1955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但当时中国不是“强国”,故C项错误;

      美国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因此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有重要作用。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万隆会议);“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问题)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掌握。

      13.(3分)邓小平说,我们的同志就是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一讲话应该出现于(  )

      A.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际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

      【分析】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考查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指导意义,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怕引来坏的东西,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变成资本主义”,这种担心表明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故A项正确。

      1980年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是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对外开放已有十年,故B项错误。

      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故C项错误。

      到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邓小平已经逝世,与“邓小平说”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邓小平理论:

      1、产生和发展 ①1978年2月,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1978年,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决议,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战略。中国人民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④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⑤十三大上,根据邓小平提议,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⑥1992年春,发表“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⑦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 ⑧十五大把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2.主要内容 ①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个有利于”标准;改革是解放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 ③外交思想: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扩大对外开放。 ④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3.指导意义(历史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14.(3分)“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

      【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点罗马公民法与万民法。

      【解答】A.“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表明在具体内容上没有完全继承,故A项错误。

      B.万民法是适用于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随着版图的拓展,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己无法应对新变化,所以“吸收了…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故B项正确。

      C.“万民法…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这些内容的调整从侧面证明了公民法没有“忽略”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故C项错误。

      D.罗马法不断发展,3世纪,随着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因与“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罗马公民法和万民法特点、关系的理解。

      15.(3分)“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典力学,重点是掌握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解答】A、文艺复兴以后,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1687年,牛顿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的意义,改变了自古代中世纪以来人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相符,故A项正确;

      B、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进化论,但与“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不符,故B项错误;

      C、20世纪初,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但与“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不符,故C项错误;

      D、1900年普朗克提山了量子假说,使得人类的认识从宏观进入微观,但与“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的迁移和阅读理解能力。

      16.(3分)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

      A.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

      B.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

      C.联邦议会主席职位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D.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国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特点。

      【解答】“帝国依据本宪法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能表明德意志帝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但与“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不符,故A项错误;国家元首“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是国际惯例,不能充分体现是否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故B项错误;宰相同时是“联邦议会主席”,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只对皇帝负责,表明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与“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相符。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通过材料分析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近代德国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特点的理解,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7.(3分)对西方某一美术流派有这样的批判:它看不到未来,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因而与生活脱节,在把未来理想化的同时,有时也导致艺术家走向悲观的道路。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以来的美术﹣﹣19世纪以来的浪漫主义美术流派。

      【解答】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它注重表现人的感情,与“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把未来理想化”相符,故A项正确;

      现实主义美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与“与生活脱节”不符,故B项错误;

      印象派借助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与“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不符,故C项错误;

      现代主义美术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流露出艺术家愤怒、消极、悲观、失望等各式各样的复杂心理,但与“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把未来理想化”不符,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浪漫主义美术流派特点的了解。

      18.(3分)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分析】本题考查了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相关知识。

      【解答】1929年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故A项错误;

      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行“新政”,而“1930~1932年”,时任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故B项错误;

      1935年预算比重低于1934年,没有“接连增加”,故C项错误;

      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美国经济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到193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与“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相符,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属于图表题,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阅读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知识迁移。

      19.(3分)“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 到 ,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

      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分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学生解读、理解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20世纪50年代,苏联已经是斯大林模式,没有制度上的变革,故A项错误。

      “20世纪50年代”的先进发明“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与苏联模式的僵化有关,故B项正确。

      在长期的“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科技交流不可能不受影响,否则远不止“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故C项错误。

      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但也是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评价及其经验教训:

      1、斯大林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

      2、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评价:

      (1)积极影响: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消极影响: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经验教训:

      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要从国情出发,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20.(3分)“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分析】由“新解放的国家”可知考查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解答】A、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不是指经济方面,而且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也与“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不符,故A项错误;

      B、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是“旨在加强和平”,“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故B项错误;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与“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相符,故C项正确;

      D、不结盟运动兴起,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但该会议不可能从此“消除了”亚非国家的政治分歧,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40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21题~第23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其余为选做题,包括24、25、26、27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12分)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宋明理学;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解答】(1)第一小问因素,据材料一“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得出充分保留传统,据材料一“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得出合理选官,据材料一“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得出实行德政,据材料一“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得出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第二小问制度,据材料一“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第一小问作用,据材料二中“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得出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据材料二“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得出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两汉的粗糙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得出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据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得出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结合所学,从内外两个角度概括回答。

      (3)据材料一“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得出延绵不断(尊重传统),据材料二“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得出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结合所学,从传统、发展等角度概括回答。

      故答案为:

      (1)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

      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作用: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原因: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3)特质: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点评】本题以文字材料为载体,以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为主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宋明理学;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等知识点,要求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和判断,调动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中的选官制度,迁移宋明理学形成的特点及影响,紧扣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进行回答。

      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分析】(1)本问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涉及到两个小问,具有一定难度。

      (2)本问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同样是从材料中归纳、概括。

      (3)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兼顾考查学生史学理论与史学素养相关内容。要明确题干“结合史实论证说明观点”要求,切忌泛泛而谈,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有理有据。实际考查学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灾难带来拯救民族契机”的认识。所组织答案符合相关史实展开,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据材料一“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无何北台陷…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得出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中“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北洋舰队避战不出,据材料一中“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军士露刃挟汝昌”得出将士贪生怕死,据材料一中“诸洋员请姑许乞降”得出洋员鼓动投降,据材料一中“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得出主帅指挥不力。

      (2)据材料二中“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得出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据材料二“中国复乖于应付”、“中国乃不国矣”得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据材料二“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得出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结合所学概括回答。

      (3)围绕“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结合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故答案为:

      (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点评】关于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亡”,即“救亡图存”,贯穿中国整个近代。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与备考进程中,要注意把握住“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挽救民族危亡”的内在联系。涉及到对“西方列强的侵略”的全面认识,涉及到消极方面,同时还涉及到积极方面。关于“积极方面”,是难点所在,很多同学理解不到位,要注意把握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促进国人不断觉醒,不断学习西方,客观上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维度。

      23.(15分)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亨利•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材料二 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三 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主要成就:①1785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②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③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④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2、影响:①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的出现。

      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③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两大对立阶级,且矛盾日益突出,斗争不断。

      ④促进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为主要内涵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的兴起。

      ⑤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快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⑥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1、主要成就:①电的广泛使用﹣﹣显著成就;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此后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汽油、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问世,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出现了以内燃机驱动火车、轮船、汽车和飞机。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丰富了人类生活。

      ④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2、影响: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出现垄断和垄断组织;③促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④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⑤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最重要)。

      【解答】(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并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分析,得出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得出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据材料一“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得出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据材料一“1914年”结合所学分析得出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

      (2)据材料二中“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并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得出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据材料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得出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移动。

      (3)结合所学,从大机器生产的人性、非人性或兼而有之等角度论述,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如据材料一中“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据材料二“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据材料三“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等得出大机器生产的人性,如据材料三“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得出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

      故答案为:

      (1)原因: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

      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

      (2)普及前: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

      普及后:由城市向郊区移动。

      (3)大机器生产的人性表现在:①可以达到质量更好更稳定的物品;提高了生活质量。②可以更快地获得这些物品。提高了生活质量。③只需要更少的人就可以达到同样的产出,所以更多的人解放出来去从事第三产业,从而间接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表现在;机械化的生产,让工人疲于应付,人的思维和动作走向机械,增加工人劳动强度,许多工人疲于应付产品的检测、过关等,容易引发神经病,是不人道的。

      【点评】(1)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应把握两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选做题】本题包括24、25、26、27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震撼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幕府时代禁食的牛肉被称为“开化的药铺”、“文明的药剂”,“士农工商、男女老少、贤愚贫富等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牛肉火锅店里顾客盈门。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

      ﹣﹣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1888年日本某学者认为)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然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便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此风潮破坏了作为国民独立之根基的国民性格,虚饰了一国之文明。

      ﹣﹣松本三之介《政教社文学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日本文明开化的特征。

      (2)据材料一、二,说明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明的态度上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前后态度产生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指出有些日本人“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这一错误的实质。

      【分析】本题考查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查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据材料一中“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得出自上而下推行,据材料一中“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饮食结构也在变化”得出涉及范围广泛,据材料一中“洋服一时成了时髦衣着”、“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得出国民竞相效仿,据材料一中“一群群年轻人聚在店里边大嚼牛肉,饮用葡萄酒,边用蹩脚的英语谈论时事”、“牛肉被称为文明的药剂”、“咸以不食牛肉为不开化”得出学习西方表面化。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成为众人趋之若鹜的时尚”,据材料二“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绝不是仅凭一朝一夕的模仿和虚饰就可以得到解决的”得出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我国开国以来只是眩晕于滔滔而来的泰西文明之外观”、“一味心醉于泰西文明之结果”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据材料二“产生了崇拜泰西文明之风潮”、“一国文明之进步,必基于国民本来之元气和性格”并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据材料二“而不考究泰西文明能有如此今日之所以然”得出片面理解西方文明。

      故答案为:

      (1)特征:自上而下推行;涉及范围广泛;国民竞相效仿;学习西方表面化。

      (2)变化:由模仿虚饰变为理性对待。

      前因:摆脱民族危机;改变落后状况。

      后因:全盘西化的现实危害;传统文明的社会价值。

      (3)实质:片面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西方文明的内涵)。

      【点评】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1)废藩置县(作用:消灭了封建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方面:大力进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1)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2)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作用:为日本近代化工业迅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3、军事改革(1)内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2)目的:①防止的抵御外国入侵(对外);②加强镇压和对外扩张③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对内)。

      (3)评价:①积极作用﹣﹣废除了武士对军事的垄断,建立了资产阶级常备军。②局限性﹣﹣“皇军”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宣扬武士道精神,并且有侵略扩张之意,所以军队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工具。

      4、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1)内容:①提倡新文化(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封建文化);②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

      (2)作用:①普及文化知识,国民素质提高。②使日本从封建落后国家一跃而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明治维新的评价:

      1、积极影响:(1)明治维新使封建落后的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通过对外掠夺,加快了日本的经济近代化,逐步发展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2)1889年明治政府颁布资产阶级性质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基本确立了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逐渐获得了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

      (3)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了民族独立;同时为了满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日本走上了对邻国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2、消极影响: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了一条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亚洲和平的一个威胁。

      25.(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论“明君”执政之“君道”,为此后历代帝王所推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贞观元年,太宗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定法律,并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不可任情以轻重”。此后,太宗提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何谓为明君?”魏征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期间,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

      贞观六年,太宗对侍臣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就“明君”执政概括唐太宗的“君道”内涵。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君道”产生的客观因素。

      (3)以帝王政治为视角,综合评价唐太宗的“君道”。

      【分析】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实际上也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本身受过良好的教育,出身贵族世家,又加上比较贴近农民的生活,关心民生,在位期间唐朝国富民强被后人成为“贞观之治”,在历代的皇帝中对他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他的历史功绩:

      1、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关系。正确处理君臣关系,把君比作舟,把民比作水,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正确处理君臣关系,善于用人,虚心纳谏。使决策正确,政治清明。

      3、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4、完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大了统治基础。

      5、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6、民族关系上,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促使民族关系融洽,民族大团结。

      7、对外关系上,加强与日本、新罗的关系。

      【解答】(1)据材料中“太宗令…修定法律”,并说“不可任情以轻重”、“法令严肃,谁敢为非?”得出严肃法令,遵守法律,据材料“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岂如广任贤良”得出减少独断,广任贤良,据材料“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太宗屡屡对‘一士之谔谔(直言)’表示‘此言是也,当为卿改之’,并赐绢帛”得出兼听纳谏,激励直言,结合所学概括回答。

      (2)据材料中“天子者,…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并结合所学,得出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据材料“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并结合所学,得出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结合所学,从唐初大乱初定,经济凋敝的角度回答。

      (3)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即可,据材料“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结合所学得出一方面: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结合所学得出另一方面: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故答案为:

      (1)内涵:严肃法令,遵守法律;减少独断,广任贤良;兼听纳谏,激励直言。

      (2)因素:隋朝无道而亡(农民战争的威力);传统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大乱初定,经济凋敝。

      (3)评价:唐太宗的“君道”是古代开明政治的典范,促成了封建治世的出现,成为古代统治者的“明君”理想。但唐太宗的“君道”是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统治,其实施有赖于帝王的个人品质,唐太宗晚年背离了自己的这一“君道”。

      【点评】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和对唐太宗的评价,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归纳总结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6.【探索历史的奥秘】

      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其中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及其同事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并发掘出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神话传说得到证实。可惜的是,克里特的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还没有被破解。线形文字B于20世纪50年代被英国建筑师温特里斯和史学家柴德威克所破译。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这可以使人们重新考虑一些历史论断。﹣﹣摘编自纳吉《对称、非对称和迷宫》

      材料二 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记录收到的物品以及支出的物品,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以及人口数。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用于祭神仪式上的供品,分发给居民的口粮,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但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摘编自马丁《古希腊简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破解克里特文明之谜所涉及到的学科。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特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3)据上述材料,说明进一步探索克里特文明之谜所需的条件。

      【分析】本题考查克里特文明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据材料一中“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并发掘出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得出考古学,据材料一中“神话传说得到证实”得出神话学,据材料一中“克里特的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还没有被破解。线形文字B于20世纪50年代被…破译”得出古文字学,据材料二“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得出经济学(统计学)。

      (2)据材料二中“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得出农牧业相结合,据材料二“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小集市上的交易量”得出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据材料二“分发给居民的口粮”、“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得出实行财产的重新分配,据材料二“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得出王室垄断经济,结合所学概括回答即可。

      (3)据材料一中“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得出新技术的应用,据材料二“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得出新资料的发现,结合所学,从史料、技术等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

      (1)学科:考古学;神话学;古文字学;经济学(统计学)。

      (2)特征:农牧业相结合;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实行财产的重新分配;王室垄断经济。

      (3)条件:新资料的发现;新技术的应用。

      【点评】克里特文明,也译作米诺斯文明或迈诺安文明,是爱琴海地区的古代文明,属于迈锡尼文明之前的青铜文明,约公元前2000年﹣前1450年。该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米诺斯”这个名字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克里特国王米诺斯。

      克里特文化共分为四个时期,约公元前6000年开始,克里特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自公元前2500年,克里特开始进入金石并用时期。进入前王宫时期,并有相当规模的建筑物;约前十七至前十六世纪被毁(或因地震).前二千年代中叶,克里特开始初步发展,进入古王宫时期,在米诺萨斯及法埃斯托斯出现相当宏伟的宫殿式建筑、各种精制的工艺品及线形文字“A”(尚未译解);表明当时已经阶级社会,其居民据认为多半来自西亚。前1700年开始,米诺斯开始进入新王宫时期,这一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全盛期,此时的米诺斯王不仅统治克里特岛,还遍布在整个爱琴海地区,包括希腊的雅典及迈锡尼地区,同时,与埃及的关系十分紧密。自前1450年起,操希腊语的民族入侵克里特岛,最终导致克里特文明的衰落,爱琴文明的中心转移到了希腊本土的迈锡尼地区。

      27.【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梁思成说,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古代,最高等级的城市为国都,城方九里,县城通常为三里。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在布局上,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高耸古城中央的市楼能够“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采用了与山西自然环境相契合的窑洞(砖拱顶)式建筑结构。

      ﹣﹣摘编自曾晓华《从西安到平遥》等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通过适量采用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手法,沟通内外空间。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徽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民宅所建的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摘编自王星明《徽州古村落》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建筑活动”都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指出各自的“范例”所在。

      (2)概括上述“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并援引材料予以佐证。

      (3)从传承民族文化的角度,说明保护、开发此类古建筑的基本要求。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据材料一中“在古代…县城通常为三里。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得出平遥古城是明清汉族传统县城,据材料二“徽州古村落利用天然的地理形势进行设计…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得出徽州古村落是明清传统乡村民居,结合所学概括回答。

      (2)一是礼制等级,据材料一“在布局上,遵循严格的‘左祖右社’、‘左文右武’、‘上下有序’的城市礼制程式”、“平遥古城城方三里,正是这一‘礼’制等级的完整范本”得出平遥城方三里的规模,据材料二“民居院落相套,…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得出徽州古村落的住家格局,二是家族中心,据材料一“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得出平遥民居是北方四合院,据材料二“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徽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得出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三是天人合一,据材料一“市楼能够‘揽山秀于东南,挹清流于西北’”得出平遥市楼“揽山秀”、“挹清流”,据材料二“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得出徽州古村落的天井采光通风,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3)第一小问保护,据材料中“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结合所学得出保持整体原貌,体现历史感;第二小问开发,结合所学得出进行适度开发,体现协调性。

      故答案为:

      (1)平遥古城:明清汉族传统县城。

      徽州古村落:明清传统乡村民居。

      (2)特性:礼制等级。平遥城方三里的规模,徽州古村落的住家格局。

      家族中心。平遥民居是北方四合院,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

      天人合一。平遥市楼“揽山秀”、“挹清流”,徽州古村落的天井采光通风。

      (3)保护:保持整体原貌,体现历史感。

      开发:进行适度开发,体现协调性。

      【点评】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遥县内,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2009年,平遥古城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

      皖南古村落,是指分布在中国安徽、江西境内,长江以南的一些传统村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入选世界遗产的西递村和宏村,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村、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延伸阅读:

      历年高考历史真题及解析大汇总

      历年高三历史模拟卷预测卷汇总

      2019高考最新动态汇总

      2019高三寒假学习计划

      2019大学专业解读

      历年分数线专题

    展开本页剩余
    免费定制专属学习方案
    姓名
    电话
    年级
    我要定制

    高中工具箱

    学习资讯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语文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高二语文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高考语文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数学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高二数学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高考数学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英语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高二英语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高考英语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物理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高二物理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高考物理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化学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高二化学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高考化学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附近校区展示
    浏城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99号东成大厦
    0731-84885588
    东塘北教学区
    长沙市韶山北路438号杂技团4楼
    0731-84887360
    沁园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南路金荣科技园M1组团B座五楼
    0731-84887325
    湘江世纪城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福城路98号顺天黄金海岸酒店3楼
    0731-84887333
    雨花家园教学区
    长沙市万家丽仁和雨花家园38栋101房2楼
    0731-84887313
    长沙新东方官微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关注扫描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11-2021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