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高中选文还是选理?湖南2021届新高考选科数据出炉!(附选科建议)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2015年海南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01-28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长晓球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在备考高考历史科目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科内主干知识的梳理,把握主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并使知识系统化,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在注重因果分析、时空联系的同时加强历史纵横联系和中外分析比较。以下是2015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供学生练习。

  2015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

  一、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2.(2分)《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3.(2分)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4.(2分)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作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做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前殿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5.(2分)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处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6.(2分)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扬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7.(2分)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之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8.(2分)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档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呼?”雍正帝意在(  )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

  9.(2分)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10.(2分)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欧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11.(2分)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所占额(%)

  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

  据此可知(  )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12.(2分)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13.(2分)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14.(2分)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陈“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

  A.戊戌变法的失败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清末新政的实施 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5.(2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利;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16.(2分)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师(  )

  A.拼击尊孔复古 B.拼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主主义

  17.(2分)1924年,吉诺维耶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18.(2分)20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一种新现象:刚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可以从国家有关机构、学会或者工业公司得到研究资助。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

  B.民主体制的普通建立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人民认识到科学对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D.已经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19.(2分)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加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到47%

  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他与黄金的比价

  20.(2分)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机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国大多数工业设备的使用还不到5年;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这反映出(  )

  A.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

  B.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已经显露端倪

  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

  D.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的必由之路

  21.(2分)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22.(2分)据统计,1945年8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5569亿元,三年后增至604.6万亿元。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  )

  A.偿还大量外债 B.贪污腐化成风

  C.军费开支巨大 D.纵容官僚资本膨胀

  23.(2分)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到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24.(2分)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25.(2分)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二、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题~第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9题~第3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27.(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8.(1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邦联条例》和1787年宪法内容比较表

  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

  ﹣﹣摘编自(美)米尔奇斯等《美国总统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邦联制相比联邦制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确立联邦制的意义。

  三、选做题:请考生在第29、30、31、32、33五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29.(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实行政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远,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

  30.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会改革运动达到高潮,1830年11月,抵制改革的威灵领托利党政府在议会选举中惨败,被逼下台,格雷伯爵接任首相,组成辉格党政府,并于1831年3月1日提出议会改革法案,法案在下院两次通过,但被托利党占多数的上院接连否决,当法案在下院第三次通过时,格雷要求国王册封50名改革派贵族,进入上院,以保证法案在上院通过,国王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辉格党政府总辞职,威灵领受命组阁,国内立即掀起抗议浪潮,1832年5月,下院通过对格雷内阁的信任案;又通过决议,宣布下院永远不接受由托利党政府提出的任何建议,国王走投无路,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此时托力党认识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动放弃了抵制,6月4日,改革法案终于在上院通过,6月7日,法案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摘编自(美)亚当斯《英国宪政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得以通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的通过对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意义。

  3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诺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国际联盟大会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大会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大会的成员国一致通过;行政院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四个非常任理事国的代表组成,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行政院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行政院会议的理事国一致通过,如发生盟约所禁止的战争时,行政院可就制裁提出建议。﹣﹣摘编自于琳琦《国际联盟的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联盟与联合国宗旨的共同之处。

  (2)与联合国相比较,国际联盟在组织和表决程序方面存在哪些缺陷使其宗旨难以实现?

  3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立宪政治,以代表国民公意为准则,而最适于运用此制者,则莫如政党政治,政党政治与责任内阁是联为一体的,盖必使国会占多数之政党,组织完全政党内阁,方举责任内阁之实。

  (政党)贯彻国利民福之薪向,进而组织政府,则成志同道合之政党内阁,以其所信之政见,举而措之裕如,退而在野,则使他党执政,而已处于监督之地,相摩相荡,而政治乃目有向上之机。

  ﹣﹣摘编自宋教仁《国民党宣言》《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民国初年宋教仁关于政党政治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教仁政党政治活动的作用。

  33.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清的发展,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最集中于博平岭的东西两坡,该地区山峦起伏,地势陡峭,可耕地少,野兽出没,盗匪横行。

  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如五凤楼,平面形式为“三堂两横”式,中轴线上为“三堂”,即下堂(门厅)、中堂(祭祀及客厅)和后堂(尊长住所),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最高长辈具有绝对权威,同楼人有着“同居同财”的传统,共同享有楼内公共财产,许多土楼内还专设学堂,族人中有取得秀才以上科场功名者,都在祠堂前竖石笔一对,以示褒扬。﹣﹣摘编自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福建土楼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楼所体现的宗族特点。

  2015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分析】本题是考查理解诸子百家中儒家与法家主张内容。

  【解答】重农抑商只是法家而非儒家的主张,厚古薄今及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而非法家的主张,排除后,只有B项。

  故选:B。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在掌握诸子百家中儒家与法家主张内容基础之上,并理解其内容,对它们主张不同点运用排除法进行思考做题。

  2.(2分)《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解答】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错误。

  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要明确先秦和秦汉政治之间的区别,先秦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体现出的是血缘贵族政治的特点,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汉实行君主专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体现的是官僚政治的特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是一个常考热点,建议课后阅读柳宗元的《封建论》来加深理解。

  3.(2分)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汉初,经济凋敝。经过“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社会稳定,到汉武帝时经济得到发展,因此马匹大量增加,“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故A项正确。

  汉武帝初,张骞尚未通西域,因此不可能引进西域良马,故B项错误。

  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是魏晋南北朝,C项时间不符,应排除。

  战马消耗减少,并不是马匹增加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高考越来越注重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给人一种考查点在课本无法体现的感觉。这种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初中甚至小学的知识积累,更在高中课堂中教师的知识延伸、在课后学生的阅读积累。学生不仅要明确古代主要朝代的顺序,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也要有所掌握。

  4.(2分)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作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做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前殿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分析】本题考查史学常识和理论,重点要掌握史学素材和历史认识。

  【解答】谣谶本身带有一定目的性,主观臆测,属于唯心主义,并不能反映历史的走向,更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走向,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发展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谣谶与历史上某些现象吻合,只是偶然现象,不具有必然性,需要正确对待。故ABC是错误史学观点,D项是正确的。

  故选:D。

  【点评】注意掌握基本的史学常识和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史学观点去认识历史现象,并用所学的史学观点去判断,包括类似的还有如何对待诗歌、小说、民间传说等。

  5.(2分)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处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以及三教合流,考查学生解读分析理解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B项出现与唐代,故排除B。

  CD两项的表述均于北宋时期儒学仍占统治地位的史实不符,应排除。

  材料中“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反映佛教主动适应正统思想儒学的变化,故A项正确。

  故选:A。

  【点评】中国传统文化是强大的,任何传播到中国的外来文化都不得不进行中国化,与中国现有文化相融合,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又向外来文化学习,这使得中国文化富有极大的包容性、开放性。另外,学生不仅要明确古代主要朝代的顺序,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也要有所掌握。从唐朝开始,儒、佛、道开始出现合流,宋明理学正是三教合流的产物。

  6.(2分)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扬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考查元代海外贸易的相关知识和交通发展,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漕粮运输选择海运而不是选择河运,反映出当时造船航海技术进步,故B项正确。

  重农抑商政策从未废止,故A项不符合史实。

  元朝时曾疏通运河,C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D项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B。

  【点评】高考日益突出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考查。本题考查了元代经济的多个方面,从经济政策到交通运输发展,从漕粮海运到泉州的港口地位,从内河航运到海运再到陆路交通。另外在解题中要适当运用解题技巧,如A项中“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项中“内河航运严重不畅”明显错误,应该首先排除。

  7.(2分)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之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熟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等知识点。

  【解答】明清时,君主专制加强,一方面体现在君权的加强,在明代还表现为建立特务组织、大兴文字狱、实行严峻的法制。明朝的严法重典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日趋衰弱的大势。

  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确立在战国时,A项错误。

  据材料“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朱元璋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B项正确。

  尊儒尚法一直都是汉武帝以后封建社会的治国理念,C项错误。

  D项材料无法体现。

  故选:B。

  【点评】根据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其他选项可运用所学知识排除。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还需掌握其措施和影响。

  8.(2分)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档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呼?”雍正帝意在(  )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相关知识。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和清统治者重视农业的目的,学生获取信息、调动知识及运用知识综合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解答】题目强调雍正帝重视农业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故A项错误。

  “关心百姓疾苦”和“申饬官员无能”都属于表现,故BC两项错误。

  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历史的思维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不断变化的政策中找规律。《吕氏春秋》中强调治国应当以农业为重。民众务农不仅可以收获地利,而且有益于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而易于驱使,谨慎而遵从国法,积累私产而不愿意流徙,这样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统治的稳定。而且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来源,涉及到国家的根本。

  9.(2分)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考查罗马法的影响,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古希腊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与古罗马不符,故A项错误。

  对后世民主政治影响较大的,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是古代雅典,而不是古罗马,故B项错误。

  罗马法的某些原则为欧洲法律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

  D项错在“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因为罗马帝国最终衰亡,应排除。

  故选:C。

  【点评】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为蓝本的。英语国家的法律也吸取了罗马法中的不少因素,如契约、债务和继承制度等。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都以罗马法学说为理论基础。西方国家的陪审制度发端干罗马;罗马律师制度是现在世界各国律师制度的初级形式;西方国家的某些司法原则,也起源于罗马法。

  10.(2分)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欧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列强的殖民扩张所带来的影响。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美洲原住民的急剧减少”,结合题干“根本原因”要求,可知,这与欧洲的殖民掠夺与扩张有必然联系﹣﹣大量外来人涌入美洲。欧洲人到美洲大量屠杀土著印第安人,也带去很多疾病。故B项也是导致AC项的根本原因。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列强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的理解,需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归因的能力。

  11.(2分)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所占额(%)

  据此可知(  )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仔细观察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传统手工业占据优势”,不符合史实;B项具有片面性;C项表述与图表主旨不相符合。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通过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认识。

  12.(2分)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分析材料,务必确定材料所涵盖的范围,依据材料得出有效信息。本题B项的结论即使是本身正确,也是不能依据材料得出来的,故B项不选;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授予发明人专利权就是表现之一,C项符合题意。而A项与题意无关,专利权授予本国公民,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材料所涵盖的范围,依据材料得出有效信息。

  13.(2分)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源的主要思想主张。

  【解答】A项材料无法体现;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不属于洋务派,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学习西方海防模式,C项错误;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导致的。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魏源及其主要思想主张的理解。

  14.(2分)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陈“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

  A.戊戌变法的失败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清末新政的实施 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新政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从题干“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得出有效信息,可以看出是清末新政的实施。虽然清末新政本质是上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其中的发展工商业、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等措施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一定程度上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种种可能。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清末新政的了解。清末新政在多个版本的教材中呈现不多,但是高考考查中有所体现。

  15.(2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利;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立法与政治关系的理解。

  【解答】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基于孙中山的名望和地位,被定为临时大总统,并全面效仿美国宪法实行总统制。1912年南北议和后,以逼近清帝退位为条件,南北达成了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协定,为限制袁世凯,《临时约法》将民国政体由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即议会制。在责任内阁制下,总统只是国家元首,其权力受到极大的制约,行政实权掌握在国会产生的内阁中。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立法与政治关系的理解。

  16.(2分)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师(  )

  A.拼击尊孔复古 B.拼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主主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

  【解答】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之一是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纠集一些文人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17.(2分)1924年,吉诺维耶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解答】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俄国是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何使俄国正确过渡到社会主义,苏俄进行了很多尝试。实践证明,新经济政策是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它的开创性,当时许多俄共(布)领导人都无法理解。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

  18.(2分)20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一种新现象:刚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可以从国家有关机构、学会或者工业公司得到研究资助。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

  B.民主体制的普通建立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人民认识到科学对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D.已经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解答】AB两项无法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日益受到重视,C项正确;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D项时间不符。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理解以及知识经济出现的时间的识记。

  19.(2分)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加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到47%

  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他与黄金的比价

  【分析】本题考查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解答】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一场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所以各国都想把本国产品出口到外国去抢占世界市场,同时保护本国国内市场,降低本国经济压力,一般采取的措施是货币贬值,提升进口关税。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要掌握相关知识点。

  20.(2分)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机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国大多数工业设备的使用还不到5年;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这反映出(  )

  A.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

  B.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已经显露端倪

  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

  D.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的必由之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对比。

  【解答】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和经济一体化,材料无从体现,故AD两项错误。20世纪初美国已经崛起,故B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利用自身的种种优势,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中心之一。这后,利用两次世界大战的机会,同时不断更新技术设备,经济快速发展,长期占据世界经济的领先地位。老牌的英法等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不注重更新技术设备,而且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与美国的经济差距逐渐拉大。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

  21.(2分)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向学习西方的历程。

  【解答】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西近代化的路径是不同的。西:思想﹣﹣制度﹣﹣器物;中:器物﹣﹣制度﹣﹣思想。解题的关键,即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去思考。据此可知:CD两项属于无关项。A项易误选,仔细分析,A项具有片面性,不够B项核心和准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难度,解题的关键,即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去思考。

  22.(2分)据统计,1945年8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5569亿元,三年后增至604.6万亿元。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  )

  A.偿还大量外债 B.贪污腐化成风

  C.军费开支巨大 D.纵容官僚资本膨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政府对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政策及带来的后果。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量的猛增,与解放战争有关。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军费开支大,导致通货急剧膨胀。据此,排除ABD三项。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国民政府统治后期经济政策及带来的后果的了解,需具备一定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23.(2分)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到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

  【解答】A项不符合材料的经济主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2年才明确,故B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故D项错误;四川、安徽、广东等地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为1978年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提供了借鉴。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的理解。在复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要注意关键时间点的整理和记忆。如1953﹣1956年三大改造、1953﹣1957年一五计划、1956年中共八大、1958年三面红旗、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1960年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24.(2分)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错误,“一五”计划,是1953年至1957年;C项“公私合营”在1956年底就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合;D项大量劳动力剩余与职工人数增长没有直接联系。由于受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大炼钢铁,职工人数猛增。

  故选:B。

  【点评】在复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要注意关键时间点的整理和记忆。如1953﹣1956年三大改造、1953﹣1957年一五计划、1956年中共八大、1958年三面红旗、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1960年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25.(2分)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解答】A项“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现象,排除;C项错误,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才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20世纪70年代,我国密切扩大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交往,经济援助是其中的重要手段。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政策的调整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二、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题~第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9题~第3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考查明清文学成就﹣小说,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据材料第一句可得出明代小说受唐宋文学发展的影响;据材料第二句,可知,当时的小说创作贴近生活,人民容易接受。另外结合所学知识,从小说的创作者和读者两方面分析,一边是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另一边是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市民的需要。

  (2)材料中“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说明小说满足了大众的文化需求,得到了他们的认可;材料中“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可知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知识水平;据材料中“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得出小说有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

  故答案为:

  (1)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2)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

  【点评】文学艺术反映了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从宋代开始,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为满足市民阶层的需要,出现了宋词和风俗画,继而发展到元曲、明清小说乃至京剧。在整个文艺的发展中,呈现出日趋世俗化的趋势。

  27.(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查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和影响因素,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据材料一中“幸而欧战发生…”和材料二中的发展速度得出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据材料二中第一句得出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如纺织业和面粉业,重工业基础薄弱,对外国资本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严重依赖。

  (2)据材料一第一句可知,时局动荡;材料一第二句“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反映出封建政府对民族工业的阻碍;从材料一中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和“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可得出外国资本侵略是阻碍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故答案为:

  (1)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利润较高;发展不平衡;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内力不足。

  (2)政争兵乱,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恶化;政府推动不力;外国资本的挤压。

  【点评】在解题过程中对原因的分析要结合国际、国内等因素综合分析。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利因素有:①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②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有利因素有: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28.(1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邦联条例》和1787年宪法内容比较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邦联制相比联邦制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确立联邦制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以及联邦制的权利结构,学生识图、解读材料、归纳概括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联邦制下有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立法机构健全;由材料中征税权以及征税方式的规定得出联邦制下国会的权力加强,享有征税权;根据表格中行政首脑一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邦联制下无行政首脑,而联邦制有合众国总统,实行总统制。

  (2)意义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在政治上,联邦制的确立改变了美国成立之初松散的邦联制的弊端,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加强政府的权力;在经济上,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另外美国联邦制的确立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使联邦制成为新的国家结构形式。

  故答案为:

  (1)立法机构健全,国会拥有征税权,权力加强;成为单一主权国家;实行总统制。

  (2)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力;联邦制成为新的国家结构形式;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点评】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选做题:请考生在第29、30、31、32、33五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29.(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实行政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远,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历史上重大改革。考查唐玄宗兵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得出是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导致府兵制兵源枯竭;“内容”可以据材料最后一句概括得出。

  (2)据材料中“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募兵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兵源,但是节度使拥有大量的军队,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

  故答案为:

  (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

  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节度使佣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点评】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一般可考虑:①旧的生产关系(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了社会发展;②内忧外患:统治危机、民族危机;③为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④巩固统治的需要。

  30.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会改革运动达到高潮,1830年11月,抵制改革的威灵领托利党政府在议会选举中惨败,被逼下台,格雷伯爵接任首相,组成辉格党政府,并于1831年3月1日提出议会改革法案,法案在下院两次通过,但被托利党占多数的上院接连否决,当法案在下院第三次通过时,格雷要求国王册封50名改革派贵族,进入上院,以保证法案在上院通过,国王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辉格党政府总辞职,威灵领受命组阁,国内立即掀起抗议浪潮,1832年5月,下院通过对格雷内阁的信任案;又通过决议,宣布下院永远不接受由托利党政府提出的任何建议,国王走投无路,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此时托力党认识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动放弃了抵制,6月4日,改革法案终于在上院通过,6月7日,法案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摘编自(美)亚当斯《英国宪政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得以通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的通过对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原因、意义,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由材料中“此时托利党认识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动放弃了抵制”可知当时进行议会改革是必然趋势,反对派最终放弃抵制。据材料中改革法案在下院三次得以通过,得出议会改革得到了多说选民的支持;由材料中国王由开始的拒绝到“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得出国王态度转变;

  (2)结合所学知识,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力。由材料中“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得出冲击了原来上院中贵族对政权的把持,有利于下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由材料中“辉格党政府总辞职”、“下院通过对格雷内阁的信任案”等信息可知当时责任内阁制成熟。总体分析,议会改革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进行的,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故答案为:

  (1)议会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张改革的政党占下院多数;得到多数选民支持;国王态度转变,同意改组上院;反对派放弃抵制。

  (2)巩固了议会下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责任制内阁运行模式已经成形;贵族对国家政治的控制受到削弱,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力;证明通过和平改革实现政治民主化是一条可行之路。

  【点评】1832年议会改革是19世纪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它是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行的争取同土地贵族重新分配政治统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改良运动。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的分享政权,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防止独裁统治。适应了工业革命需要,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

  3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诺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国际联盟大会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大会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大会的成员国一致通过;行政院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四个非常任理事国的代表组成,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行政院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行政院会议的理事国一致通过,如发生盟约所禁止的战争时,行政院可就制裁提出建议。﹣﹣摘编自于琳琦《国际联盟的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联盟与联合国宗旨的共同之处。

  (2)与联合国相比较,国际联盟在组织和表决程序方面存在哪些缺陷使其宗旨难以实现?

  【分析】本题考查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以及“非战公约”,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抓住题干对“国联”的描述,如“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促进国际合作”,结合联合国相关知识,把握住题干“共同之处”的要求,要注意凸显二者“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与友好交流”的主题和宗旨,所组织答案符合以上维度,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对国联的描述及后来国联的运作,结合联合国的相关知识,主要从两方面把握国联的缺陷:①组织方面:美苏等世界大国没有加入国联,国联没有直接指挥的军事力量等。②程序方面:国联大会的决议需要一致通过,制约国联重大决策,国联没有强制执行决议的权利等。

  故答案为:

  (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和各国友好关系,防止战争。

  (2)组织方面:美、苏等大国长期没有加入国联,削弱了国联的影响力;大会和行政院职能分工不清,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没有直接指挥的军事力量,无法有效展开维护行动。

  程序方面:国联大会的决议需要一致通过,造成决策困难;行政院决议需一致通过,没有强制执行决议的权力,缺乏执行力。

  【点评】国联和联合国的根本区别,在于国联是一个十分松散的,长期操控在英法两国手上的国际组织,而且其条约十分的简陋,不科学,而美苏二国也没有参加,缺少公信力。至于联合国,总的来讲比较公正,起到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是世界各国间事务的一个协调中心。

  3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立宪政治,以代表国民公意为准则,而最适于运用此制者,则莫如政党政治,政党政治与责任内阁是联为一体的,盖必使国会占多数之政党,组织完全政党内阁,方举责任内阁之实。

  (政党)贯彻国利民福之薪向,进而组织政府,则成志同道合之政党内阁,以其所信之政见,举而措之裕如,退而在野,则使他党执政,而已处于监督之地,相摩相荡,而政治乃目有向上之机。

  ﹣﹣摘编自宋教仁《国民党宣言》《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民国初年宋教仁关于政党政治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教仁政党政治活动的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查宋教仁的政党政治主张,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宋教仁关于政党政治的主张依据材料逐条概括得出。由材料中“必使国会占多数之政党,组织完全政党内阁”得出主张以国会多数党组成责任内阁。由材料中“退而在野,则使他党执政,而己处于监督之地…日有向上之机”得出主张在野党监督政府。

  (2)由材料中“政党政治与责任内阁是联为﹣体的…组织完全政党内阁,方举责任内阁之实”可知实行政党政治主要是为了实现立宪政治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当时实行政党政治,有助于改组国民党。因为宋教仁对政党政治的坚持,宋教仁被刺杀,引发了维护民主共和的“二次革命”。

  故答案为:

  (1)成立政党:实行多党竞争;以国会多数党组成责任内阁,在野党监督政府。

  (2)提出并实践议会政治主张;在改组国民党中起重大作用;为民主政治牺牲,引发“二次革命”,为后来革命斗争提供血的教训。

  【点评】人物评说考查的人物一般都是选修课本没有涉及到的。他们的主张、对某一事物的观点、生平事迹一般都会通过材料给出,注意逐句阅读材料,划分层次。分析历史人物的作用,注意把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另外要史论结论,不要空发议论,多讲具体事迹。

  33.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清的发展,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最集中于博平岭的东西两坡,该地区山峦起伏,地势陡峭,可耕地少,野兽出没,盗匪横行。

  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如五凤楼,平面形式为“三堂两横”式,中轴线上为“三堂”,即下堂(门厅)、中堂(祭祀及客厅)和后堂(尊长住所),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最高长辈具有绝对权威,同楼人有着“同居同财”的传统,共同享有楼内公共财产,许多土楼内还专设学堂,族人中有取得秀才以上科场功名者,都在祠堂前竖石笔一对,以示褒扬。﹣﹣摘编自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福建土楼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楼所体现的宗族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考查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技术、经验和劳动力,使南方得到开发。材料第一段“该地区山峦起伏,地势陡峭,可耕地少”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野兽出没,盗匪横行”反映出兴建土楼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

  (2)概括材料第二段第一、二句的信息,得出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据材料第二段第三句“一楼之内﹣般居住着一个家族”得出聚族而居的特点。材料中“同居共财”的传统反映出共同享有族产。材料最后一句反映出对教育的重视,兴办专门学堂对家族子弟进行教育。

  故答案为:

  (1)人口南迁,南方开发;特殊的地理因素;安全自保的需要。

  (2)尊崇儒家伦理;聚族而居;族产共享;兴办族学,重视教育。

  【点评】土楼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尊师重教的传统,使许多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本楼及邻近子弟学习文化。

  延伸阅读:

  历年高考历史真题及解析大汇总

  历年高三历史模拟卷预测卷汇总

  2019高考最新动态汇总

  2019高三寒假学习计划

  2019大学专业解读

  历年分数线专题

  • 相关推荐
  • 免费申请学习规划

    附近校区展示
    浏城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99号东成大厦
    0731-84885588
    东塘北教学区
    长沙市韶山北路438号杂技团4楼
    0731-84887360
    沁园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南路金荣科技园M1组团B座五楼
    0731-84887325
    湘江世纪城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福城路98号顺天黄金海岸酒店3楼
    0731-84887333
    雨花家园教学区
    长沙市万家丽仁和雨花家园38栋101房2楼
    0731-84887313
    长沙新东方官微 升学那些事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经营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05067667号-32 | 京ICP证060601号| 京网文(2016)5762-750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790号

    Copyright © 2011-2020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媒体平台资质审核电话:010-60908000-8941

    咨询 微博 课程 校区 建议
    新东方网>长沙新东方学校>高考>高考备考>高考试题>历史>正文
    2015年海南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01-28 来源: 网络整理 作者: 长晓球

    找资料、找老师、找方法?

    即刻定制你的学习方法!

    我要定制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在备考高考历史科目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科内主干知识的梳理,把握主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并使知识系统化,形成立体动态知识网络结构。在注重因果分析、时空联系的同时加强历史纵横联系和中外分析比较。以下是2015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供学生练习。

      2015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

      一、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2.(2分)《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3.(2分)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4.(2分)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作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做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前殿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5.(2分)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处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6.(2分)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扬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7.(2分)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之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8.(2分)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档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呼?”雍正帝意在(  )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

      9.(2分)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10.(2分)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欧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11.(2分)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所占额(%)

      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

      据此可知(  )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12.(2分)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13.(2分)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14.(2分)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陈“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

      A.戊戌变法的失败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清末新政的实施 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5.(2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利;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16.(2分)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师(  )

      A.拼击尊孔复古 B.拼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主主义

      17.(2分)1924年,吉诺维耶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18.(2分)20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一种新现象:刚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可以从国家有关机构、学会或者工业公司得到研究资助。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

      B.民主体制的普通建立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人民认识到科学对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D.已经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19.(2分)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加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到47%

      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他与黄金的比价

      20.(2分)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机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国大多数工业设备的使用还不到5年;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这反映出(  )

      A.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

      B.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已经显露端倪

      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

      D.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的必由之路

      21.(2分)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22.(2分)据统计,1945年8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5569亿元,三年后增至604.6万亿元。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  )

      A.偿还大量外债 B.贪污腐化成风

      C.军费开支巨大 D.纵容官僚资本膨胀

      23.(2分)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到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24.(2分)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25.(2分)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二、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题~第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9题~第3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27.(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8.(1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邦联条例》和1787年宪法内容比较表

      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解析

      ﹣﹣摘编自(美)米尔奇斯等《美国总统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邦联制相比联邦制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确立联邦制的意义。

      三、选做题:请考生在第29、30、31、32、33五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29.(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实行政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远,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

      30.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会改革运动达到高潮,1830年11月,抵制改革的威灵领托利党政府在议会选举中惨败,被逼下台,格雷伯爵接任首相,组成辉格党政府,并于1831年3月1日提出议会改革法案,法案在下院两次通过,但被托利党占多数的上院接连否决,当法案在下院第三次通过时,格雷要求国王册封50名改革派贵族,进入上院,以保证法案在上院通过,国王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辉格党政府总辞职,威灵领受命组阁,国内立即掀起抗议浪潮,1832年5月,下院通过对格雷内阁的信任案;又通过决议,宣布下院永远不接受由托利党政府提出的任何建议,国王走投无路,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此时托力党认识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动放弃了抵制,6月4日,改革法案终于在上院通过,6月7日,法案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摘编自(美)亚当斯《英国宪政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得以通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的通过对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意义。

      3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诺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国际联盟大会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大会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大会的成员国一致通过;行政院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四个非常任理事国的代表组成,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行政院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行政院会议的理事国一致通过,如发生盟约所禁止的战争时,行政院可就制裁提出建议。﹣﹣摘编自于琳琦《国际联盟的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联盟与联合国宗旨的共同之处。

      (2)与联合国相比较,国际联盟在组织和表决程序方面存在哪些缺陷使其宗旨难以实现?

      3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立宪政治,以代表国民公意为准则,而最适于运用此制者,则莫如政党政治,政党政治与责任内阁是联为一体的,盖必使国会占多数之政党,组织完全政党内阁,方举责任内阁之实。

      (政党)贯彻国利民福之薪向,进而组织政府,则成志同道合之政党内阁,以其所信之政见,举而措之裕如,退而在野,则使他党执政,而已处于监督之地,相摩相荡,而政治乃目有向上之机。

      ﹣﹣摘编自宋教仁《国民党宣言》《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民国初年宋教仁关于政党政治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教仁政党政治活动的作用。

      33.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清的发展,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最集中于博平岭的东西两坡,该地区山峦起伏,地势陡峭,可耕地少,野兽出没,盗匪横行。

      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如五凤楼,平面形式为“三堂两横”式,中轴线上为“三堂”,即下堂(门厅)、中堂(祭祀及客厅)和后堂(尊长住所),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最高长辈具有绝对权威,同楼人有着“同居同财”的传统,共同享有楼内公共财产,许多土楼内还专设学堂,族人中有取得秀才以上科场功名者,都在祠堂前竖石笔一对,以示褒扬。﹣﹣摘编自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福建土楼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楼所体现的宗族特点。

      2015年海南省高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分析】本题是考查理解诸子百家中儒家与法家主张内容。

      【解答】重农抑商只是法家而非儒家的主张,厚古薄今及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而非法家的主张,排除后,只有B项。

      故选:B。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在掌握诸子百家中儒家与法家主张内容基础之上,并理解其内容,对它们主张不同点运用排除法进行思考做题。

      2.(2分)《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解答】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错误。

      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要明确先秦和秦汉政治之间的区别,先秦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体现出的是血缘贵族政治的特点,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汉实行君主专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体现的是官僚政治的特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是一个常考热点,建议课后阅读柳宗元的《封建论》来加深理解。

      3.(2分)西汉初年,皇帝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减少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汉初,经济凋敝。经过“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社会稳定,到汉武帝时经济得到发展,因此马匹大量增加,“普通百姓也拥有马匹”,故A项正确。

      汉武帝初,张骞尚未通西域,因此不可能引进西域良马,故B项错误。

      游牧民族大规模内迁是魏晋南北朝,C项时间不符,应排除。

      战马消耗减少,并不是马匹增加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高考越来越注重历史学科素养的考查,给人一种考查点在课本无法体现的感觉。这种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初中甚至小学的知识积累,更在高中课堂中教师的知识延伸、在课后学生的阅读积累。学生不仅要明确古代主要朝代的顺序,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也要有所掌握。

      4.(2分)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作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做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前殿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分析】本题考查史学常识和理论,重点要掌握史学素材和历史认识。

      【解答】谣谶本身带有一定目的性,主观臆测,属于唯心主义,并不能反映历史的走向,更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走向,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发展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谣谶与历史上某些现象吻合,只是偶然现象,不具有必然性,需要正确对待。故ABC是错误史学观点,D项是正确的。

      故选:D。

      【点评】注意掌握基本的史学常识和史学理论,形成正确的史学观点去认识历史现象,并用所学的史学观点去判断,包括类似的还有如何对待诗歌、小说、民间传说等。

      5.(2分)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处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查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以及三教合流,考查学生解读分析理解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B项出现与唐代,故排除B。

      CD两项的表述均于北宋时期儒学仍占统治地位的史实不符,应排除。

      材料中“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反映佛教主动适应正统思想儒学的变化,故A项正确。

      故选:A。

      【点评】中国传统文化是强大的,任何传播到中国的外来文化都不得不进行中国化,与中国现有文化相融合,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又向外来文化学习,这使得中国文化富有极大的包容性、开放性。另外,学生不仅要明确古代主要朝代的顺序,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也要有所掌握。从唐朝开始,儒、佛、道开始出现合流,宋明理学正是三教合流的产物。

      6.(2分)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扬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考查元代海外贸易的相关知识和交通发展,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漕粮运输选择海运而不是选择河运,反映出当时造船航海技术进步,故B项正确。

      重农抑商政策从未废止,故A项不符合史实。

      元朝时曾疏通运河,C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D项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B。

      【点评】高考日益突出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考查。本题考查了元代经济的多个方面,从经济政策到交通运输发展,从漕粮海运到泉州的港口地位,从内河航运到海运再到陆路交通。另外在解题中要适当运用解题技巧,如A项中“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项中“内河航运严重不畅”明显错误,应该首先排除。

      7.(2分)儒家学说倡导“宽刑慎杀”,强调执法有准、量刑有据。明初朱元璋说,“吾之乱世,刑不得不重”。这表明朱元璋(  )

      A.力图为专制集权确定理论基础

      B.试图以重刑迅速稳定社会

      C.放弃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D.执法无准、量刑无据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熟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等知识点。

      【解答】明清时,君主专制加强,一方面体现在君权的加强,在明代还表现为建立特务组织、大兴文字狱、实行严峻的法制。明朝的严法重典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日趋衰弱的大势。

      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确立在战国时,A项错误。

      据材料“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朱元璋通过重刑以治理“乱世”,B项正确。

      尊儒尚法一直都是汉武帝以后封建社会的治国理念,C项错误。

      D项材料无法体现。

      故选:B。

      【点评】根据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其他选项可运用所学知识排除。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还需掌握其措施和影响。

      8.(2分)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档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呼?”雍正帝意在(  )

      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相关知识。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和清统治者重视农业的目的,学生获取信息、调动知识及运用知识综合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

      【解答】题目强调雍正帝重视农业的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故A项错误。

      “关心百姓疾苦”和“申饬官员无能”都属于表现,故BC两项错误。

      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历史的思维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不断变化的政策中找规律。《吕氏春秋》中强调治国应当以农业为重。民众务农不仅可以收获地利,而且有益于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而易于驱使,谨慎而遵从国法,积累私产而不愿意流徙,这样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统治的稳定。而且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来源,涉及到国家的根本。

      9.(2分)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

      A.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考查罗马法的影响,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古希腊是人文精神的发源地,与古罗马不符,故A项错误。

      对后世民主政治影响较大的,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是古代雅典,而不是古罗马,故B项错误。

      罗马法的某些原则为欧洲法律的制定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

      D项错在“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因为罗马帝国最终衰亡,应排除。

      故选:C。

      【点评】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为蓝本的。英语国家的法律也吸取了罗马法中的不少因素,如契约、债务和继承制度等。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都以罗马法学说为理论基础。西方国家的陪审制度发端干罗马;罗马律师制度是现在世界各国律师制度的初级形式;西方国家的某些司法原则,也起源于罗马法。

      10.(2分)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欧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列强的殖民扩张所带来的影响。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美洲原住民的急剧减少”,结合题干“根本原因”要求,可知,这与欧洲的殖民掠夺与扩张有必然联系﹣﹣大量外来人涌入美洲。欧洲人到美洲大量屠杀土著印第安人,也带去很多疾病。故B项也是导致AC项的根本原因。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航路的开辟以及列强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的理解,需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归因的能力。

      11.(2分)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所占额(%)

      据此可知(  )

      A.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表等历史素材,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仔细观察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传统手工业占据优势”,不符合史实;B项具有片面性;C项表述与图表主旨不相符合。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通过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认识。

      12.(2分)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这反映出德国(  )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

      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分析】本题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分析材料,务必确定材料所涵盖的范围,依据材料得出有效信息。本题B项的结论即使是本身正确,也是不能依据材料得出来的,故B项不选;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授予发明人专利权就是表现之一,C项符合题意。而A项与题意无关,专利权授予本国公民,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确定材料所涵盖的范围,依据材料得出有效信息。

      13.(2分)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源的主要思想主张。

      【解答】A项材料无法体现;魏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不属于洋务派,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学习西方海防模式,C项错误;魏源之所以以防为主,是因为近代清朝海军力量较弱导致的。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魏源及其主要思想主张的理解。

      14.(2分)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陈“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

      A.戊戌变法的失败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清末新政的实施 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清末新政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从题干“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得出有效信息,可以看出是清末新政的实施。虽然清末新政本质是上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其中的发展工商业、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等措施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一定程度上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种种可能。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清末新政的了解。清末新政在多个版本的教材中呈现不多,但是高考考查中有所体现。

      15.(2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利;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立法服从于政治 B.行政服从于司法

      C.从人治走向法治 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立法与政治关系的理解。

      【解答】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基于孙中山的名望和地位,被定为临时大总统,并全面效仿美国宪法实行总统制。1912年南北议和后,以逼近清帝退位为条件,南北达成了保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协定,为限制袁世凯,《临时约法》将民国政体由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即议会制。在责任内阁制下,总统只是国家元首,其权力受到极大的制约,行政实权掌握在国会产生的内阁中。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立法与政治关系的理解。

      16.(2分)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师(  )

      A.拼击尊孔复古 B.拼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 D.提倡民主主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

      【解答】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之一是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纠集一些文人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故选:A。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17.(2分)1924年,吉诺维耶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解答】按照马克思的设想,社会主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俄国是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何使俄国正确过渡到社会主义,苏俄进行了很多尝试。实践证明,新经济政策是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它的开创性,当时许多俄共(布)领导人都无法理解。

      故选:B。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

      18.(2分)20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一种新现象:刚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可以从国家有关机构、学会或者工业公司得到研究资助。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

      B.民主体制的普通建立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人民认识到科学对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D.已经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解答】AB两项无法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日益受到重视,C项正确;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D项时间不符。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理解以及知识经济出现的时间的识记。

      19.(2分)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加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

      A.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到47%

      C.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他与黄金的比价

      【分析】本题考查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解答】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一场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所以各国都想把本国产品出口到外国去抢占世界市场,同时保护本国国内市场,降低本国经济压力,一般采取的措施是货币贬值,提升进口关税。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要掌握相关知识点。

      20.(2分)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机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国大多数工业设备的使用还不到5年;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这反映出(  )

      A.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

      B.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已经显露端倪

      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

      D.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的必由之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对比。

      【解答】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和经济一体化,材料无从体现,故AD两项错误。20世纪初美国已经崛起,故B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利用自身的种种优势,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中心之一。这后,利用两次世界大战的机会,同时不断更新技术设备,经济快速发展,长期占据世界经济的领先地位。老牌的英法等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不注重更新技术设备,而且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与美国的经济差距逐渐拉大。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

      21.(2分)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 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向学习西方的历程。

      【解答】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中西近代化的路径是不同的。西:思想﹣﹣制度﹣﹣器物;中:器物﹣﹣制度﹣﹣思想。解题的关键,即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去思考。据此可知:CD两项属于无关项。A项易误选,仔细分析,A项具有片面性,不够B项核心和准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历史事物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难度,解题的关键,即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去思考。

      22.(2分)据统计,1945年8月,国民政府的法币发行量累计为5569亿元,三年后增至604.6万亿元。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是国民政府(  )

      A.偿还大量外债 B.贪污腐化成风

      C.军费开支巨大 D.纵容官僚资本膨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政府对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政策及带来的后果。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量的猛增,与解放战争有关。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军费开支大,导致通货急剧膨胀。据此,排除ABD三项。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国民政府统治后期经济政策及带来的后果的了解,需具备一定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23.(2分)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到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

      【解答】A项不符合材料的经济主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2年才明确,故B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1978年以后才开始,故D项错误;四川、安徽、广东等地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为1978年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提供了借鉴。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的理解。在复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要注意关键时间点的整理和记忆。如1953﹣1956年三大改造、1953﹣1957年一五计划、1956年中共八大、1958年三面红旗、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1960年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24.(2分)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错误,“一五”计划,是1953年至1957年;C项“公私合营”在1956年底就完成,与题干时间不符合;D项大量劳动力剩余与职工人数增长没有直接联系。由于受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影响,片面发展重工业,大炼钢铁,职工人数猛增。

      故选:B。

      【点评】在复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要注意关键时间点的整理和记忆。如1953﹣1956年三大改造、1953﹣1957年一五计划、1956年中共八大、1958年三面红旗、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1960年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25.(2分)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解答】A项“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排除;B项“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现象,排除;C项错误,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才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20世纪70年代,我国密切扩大与第三世界国家的交往,经济援助是其中的重要手段。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外政策的调整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二、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题~第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9题~第3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考查明清文学成就﹣小说,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据材料第一句可得出明代小说受唐宋文学发展的影响;据材料第二句,可知,当时的小说创作贴近生活,人民容易接受。另外结合所学知识,从小说的创作者和读者两方面分析,一边是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另一边是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市民的需要。

      (2)材料中“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说明小说满足了大众的文化需求,得到了他们的认可;材料中“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可知有利于提高民众的知识水平;据材料中“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得出小说有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

      故答案为:

      (1)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2)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

      【点评】文学艺术反映了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从宋代开始,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为满足市民阶层的需要,出现了宋词和风俗画,继而发展到元曲、明清小说乃至京剧。在整个文艺的发展中,呈现出日趋世俗化的趋势。

      27.(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分析】本题考查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查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和影响因素,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据材料一中“幸而欧战发生…”和材料二中的发展速度得出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据材料二中第一句得出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如纺织业和面粉业,重工业基础薄弱,对外国资本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严重依赖。

      (2)据材料一第一句可知,时局动荡;材料一第二句“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反映出封建政府对民族工业的阻碍;从材料一中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和“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可得出外国资本侵略是阻碍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故答案为:

      (1)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利润较高;发展不平衡;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内力不足。

      (2)政争兵乱,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恶化;政府推动不力;外国资本的挤压。

      【点评】在解题过程中对原因的分析要结合国际、国内等因素综合分析。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利因素有:①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②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有利因素有: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28.(1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邦联条例》和1787年宪法内容比较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邦联制相比联邦制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确立联邦制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考查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以及联邦制的权利结构,学生识图、解读材料、归纳概括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联邦制下有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立法机构健全;由材料中征税权以及征税方式的规定得出联邦制下国会的权力加强,享有征税权;根据表格中行政首脑一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邦联制下无行政首脑,而联邦制有合众国总统,实行总统制。

      (2)意义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在政治上,联邦制的确立改变了美国成立之初松散的邦联制的弊端,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加强政府的权力;在经济上,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另外美国联邦制的确立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使联邦制成为新的国家结构形式。

      故答案为:

      (1)立法机构健全,国会拥有征税权,权力加强;成为单一主权国家;实行总统制。

      (2)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权力;联邦制成为新的国家结构形式;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点评】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如征税、募兵、发行钱币、宣布对外和战以及使用武力恢复地方秩序等。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避免过度集权的弊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选做题:请考生在第29、30、31、32、33五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29.(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初实行政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远,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

      【分析】本题考查历史上重大改革。考查唐玄宗兵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得出是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导致府兵制兵源枯竭;“内容”可以据材料最后一句概括得出。

      (2)据材料中“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得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募兵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兵源,但是节度使拥有大量的军队,导致了后来的安史之乱。

      故答案为:

      (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

      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节度使佣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点评】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一般可考虑:①旧的生产关系(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了社会发展;②内忧外患:统治危机、民族危机;③为了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④巩固统治的需要。

      30.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世纪30年代初,英国议会改革运动达到高潮,1830年11月,抵制改革的威灵领托利党政府在议会选举中惨败,被逼下台,格雷伯爵接任首相,组成辉格党政府,并于1831年3月1日提出议会改革法案,法案在下院两次通过,但被托利党占多数的上院接连否决,当法案在下院第三次通过时,格雷要求国王册封50名改革派贵族,进入上院,以保证法案在上院通过,国王拒绝了这个请求,于是,辉格党政府总辞职,威灵领受命组阁,国内立即掀起抗议浪潮,1832年5月,下院通过对格雷内阁的信任案;又通过决议,宣布下院永远不接受由托利党政府提出的任何建议,国王走投无路,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此时托力党认识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动放弃了抵制,6月4日,改革法案终于在上院通过,6月7日,法案获国王批准成为法律。﹣﹣摘编自(美)亚当斯《英国宪政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得以通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32年改革法案的通过对英国政治民主化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原因、意义,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由材料中“此时托利党认识到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动放弃了抵制”可知当时进行议会改革是必然趋势,反对派最终放弃抵制。据材料中改革法案在下院三次得以通过,得出议会改革得到了多说选民的支持;由材料中国王由开始的拒绝到“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得出国王态度转变;

      (2)结合所学知识,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力。由材料中“并准备册封足够数量的新贵族”得出冲击了原来上院中贵族对政权的把持,有利于下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由材料中“辉格党政府总辞职”、“下院通过对格雷内阁的信任案”等信息可知当时责任内阁制成熟。总体分析,议会改革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进行的,给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故答案为:

      (1)议会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主张改革的政党占下院多数;得到多数选民支持;国王态度转变,同意改组上院;反对派放弃抵制。

      (2)巩固了议会下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责任制内阁运行模式已经成形;贵族对国家政治的控制受到削弱,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力;证明通过和平改革实现政治民主化是一条可行之路。

      【点评】1832年议会改革是19世纪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它是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行的争取同土地贵族重新分配政治统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改良运动。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的分享政权,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防止独裁统治。适应了工业革命需要,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

      3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诺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国际联盟大会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大会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大会的成员国一致通过;行政院由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四个非常任理事国的代表组成,有权处理属于国联行动范围以内或影响世界和平的任何事项,行政院的决议,除盟约另有规定者外,均需出席行政院会议的理事国一致通过,如发生盟约所禁止的战争时,行政院可就制裁提出建议。﹣﹣摘编自于琳琦《国际联盟的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联盟与联合国宗旨的共同之处。

      (2)与联合国相比较,国际联盟在组织和表决程序方面存在哪些缺陷使其宗旨难以实现?

      【分析】本题考查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以及“非战公约”,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抓住题干对“国联”的描述,如“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促进国际合作”,结合联合国相关知识,把握住题干“共同之处”的要求,要注意凸显二者“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与友好交流”的主题和宗旨,所组织答案符合以上维度,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对国联的描述及后来国联的运作,结合联合国的相关知识,主要从两方面把握国联的缺陷:①组织方面:美苏等世界大国没有加入国联,国联没有直接指挥的军事力量等。②程序方面:国联大会的决议需要一致通过,制约国联重大决策,国联没有强制执行决议的权利等。

      故答案为:

      (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和各国友好关系,防止战争。

      (2)组织方面:美、苏等大国长期没有加入国联,削弱了国联的影响力;大会和行政院职能分工不清,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没有直接指挥的军事力量,无法有效展开维护行动。

      程序方面:国联大会的决议需要一致通过,造成决策困难;行政院决议需一致通过,没有强制执行决议的权力,缺乏执行力。

      【点评】国联和联合国的根本区别,在于国联是一个十分松散的,长期操控在英法两国手上的国际组织,而且其条约十分的简陋,不科学,而美苏二国也没有参加,缺少公信力。至于联合国,总的来讲比较公正,起到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是世界各国间事务的一个协调中心。

      3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立宪政治,以代表国民公意为准则,而最适于运用此制者,则莫如政党政治,政党政治与责任内阁是联为一体的,盖必使国会占多数之政党,组织完全政党内阁,方举责任内阁之实。

      (政党)贯彻国利民福之薪向,进而组织政府,则成志同道合之政党内阁,以其所信之政见,举而措之裕如,退而在野,则使他党执政,而已处于监督之地,相摩相荡,而政治乃目有向上之机。

      ﹣﹣摘编自宋教仁《国民党宣言》《代草国民党之大政见》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民国初年宋教仁关于政党政治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教仁政党政治活动的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查宋教仁的政党政治主张,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本小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宋教仁关于政党政治的主张依据材料逐条概括得出。由材料中“必使国会占多数之政党,组织完全政党内阁”得出主张以国会多数党组成责任内阁。由材料中“退而在野,则使他党执政,而己处于监督之地…日有向上之机”得出主张在野党监督政府。

      (2)由材料中“政党政治与责任内阁是联为﹣体的…组织完全政党内阁,方举责任内阁之实”可知实行政党政治主要是为了实现立宪政治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当时实行政党政治,有助于改组国民党。因为宋教仁对政党政治的坚持,宋教仁被刺杀,引发了维护民主共和的“二次革命”。

      故答案为:

      (1)成立政党:实行多党竞争;以国会多数党组成责任内阁,在野党监督政府。

      (2)提出并实践议会政治主张;在改组国民党中起重大作用;为民主政治牺牲,引发“二次革命”,为后来革命斗争提供血的教训。

      【点评】人物评说考查的人物一般都是选修课本没有涉及到的。他们的主张、对某一事物的观点、生平事迹一般都会通过材料给出,注意逐句阅读材料,划分层次。分析历史人物的作用,注意把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另外要史论结论,不要空发议论,多讲具体事迹。

      33.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清的发展,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最集中于博平岭的东西两坡,该地区山峦起伏,地势陡峭,可耕地少,野兽出没,盗匪横行。

      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如五凤楼,平面形式为“三堂两横”式,中轴线上为“三堂”,即下堂(门厅)、中堂(祭祀及客厅)和后堂(尊长住所),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最高长辈具有绝对权威,同楼人有着“同居同财”的传统,共同享有楼内公共财产,许多土楼内还专设学堂,族人中有取得秀才以上科场功名者,都在祠堂前竖石笔一对,以示褒扬。﹣﹣摘编自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福建土楼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楼所体现的宗族特点。

      【分析】本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考查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技术、经验和劳动力,使南方得到开发。材料第一段“该地区山峦起伏,地势陡峭,可耕地少”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野兽出没,盗匪横行”反映出兴建土楼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

      (2)概括材料第二段第一、二句的信息,得出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据材料第二段第三句“一楼之内﹣般居住着一个家族”得出聚族而居的特点。材料中“同居共财”的传统反映出共同享有族产。材料最后一句反映出对教育的重视,兴办专门学堂对家族子弟进行教育。

      故答案为:

      (1)人口南迁,南方开发;特殊的地理因素;安全自保的需要。

      (2)尊崇儒家伦理;聚族而居;族产共享;兴办族学,重视教育。

      【点评】土楼是中原汉民即客家先民沿黄河、长江等流域历经多次辗转迁徙后,将远古的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特殊产物。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的凝聚中心。客家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尊师重教的传统,使许多土楼内专设学堂或以祠堂祖堂兼作学堂,供本楼及邻近子弟学习文化。

      延伸阅读:

      历年高考历史真题及解析大汇总

      历年高三历史模拟卷预测卷汇总

      2019高考最新动态汇总

      2019高三寒假学习计划

      2019大学专业解读

      历年分数线专题

    展开本页剩余
    免费定制专属学习方案
    姓名
    电话
    年级
    我要定制

    高中工具箱

    学习资讯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语文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高二语文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高考语文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数学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高二数学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高考数学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英语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高二英语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高考英语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物理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高二物理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高考物理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班级名称 课程介绍 课程咨询
    高一化学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高二化学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高考化学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附近校区展示
    浏城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中路二段99号东成大厦
    0731-84885588
    东塘北教学区
    长沙市韶山北路438号杂技团4楼
    0731-84887360
    沁园春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银盆南路金荣科技园M1组团B座五楼
    0731-84887325
    湘江世纪城教学区
    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福城路98号顺天黄金海岸酒店3楼
    0731-84887333
    雨花家园教学区
    长沙市万家丽仁和雨花家园38栋101房2楼
    0731-84887313
    长沙新东方官微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关注扫描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Copyright 2011-2021 Neworiental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