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2015年安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高考备考离不开历年高考真题训练。但是,训练真题也要掌握方法,备考要“练好”而不是“练完”。巩固基础知识是首要,然后是突出重难点。复习前要对学习方法有重视,对知识的体系有期待,然后才有可能形成点线面的知识网络。以下是2015年安徽高考历史真题,供学生练习。
2015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1.(4分)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C.士人阶层垄断政治 D.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2.(4分)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3.(4分)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更深蒂固
4.(4分)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4分)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共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6.(4分)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7.(4分)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8.(4分)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
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B.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9.(4分)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10.(4分)“在对自由权、参与权、反抗权的一片欢呼声中,得到《人权宣言》认可的人民大众似乎忘却了宣言制定者一再强调的依法行事的原则;而失却这一‘羁绊’,自由也就将如脱缰的野马而狂奔不止。”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宣言制定者脱离民众 B.《人权宣言》引起法国大革命
C.法治比自由更加重要 D.绝对自由违背了《人权宣言》
11.(4分)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 )
A.史学即史料学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治史所以明变 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56分)
12.(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13.(3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在16﹣19世纪中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英国的地位步步上升,最终独占鳌头,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最大剥削者。如图所列为英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历史事件。
如图 英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的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美]迈克尔•郝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材料三 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略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损害自身,更要殃及全人类。
﹣﹣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
(1)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一中的“英国历史大事年表”补充两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和美国确立各自经济地位主要方式的不同及其启示。
2015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1.(4分)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C.士人阶层垄断政治 D.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
【解答】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
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B项错误;
士人阶层垄断政治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
“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4分)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解答】由题目中的“推举”、“孝廉”可知应为盛行于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人用的选官制度,地方有选官权,故A错误。
察举制的标准是才学、品行,故B错误。
材料中“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察举制具有弊端,容易导致任人唯亲的现象出现,故C正确。
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人用的选官制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3.(4分)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更深蒂固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北宋商业税收政策的相关知识,学生正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解答】材料中强调的是“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也因其被“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由此可知政府裁决的原因是“偷税”,综合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重视商税收入,故A项正确。
BCD三项的表述,材料内容未提及,属于无关项,应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读材料内容,获取有效信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需要掌握“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尤其是这两个政策实行的原因和影响。
4.(4分)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分析】本题是考查近代列强对华侵略中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解答】拿破仑三世,路易•拿破仑•波拿巴(1808年4月20日﹣1873年1月9日),拿破仑的侄子,他在1848年当选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1852年称帝,称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年他发动普法战争,在色当会战中惨败,9月4日宣布退位,法兰西第二帝国结束。《南京条约》签于1842年,《马关条约》签于1895年,《辛丑条约》签于1901年,不是他当政时期,1860年《北京条约》是他当政时期,故排除A、C、D项。题干内容涉及的是在华传教的特权,正是1860年《北京条约》中的内容。
故选:B。
【点评】本题把几个不平等条约放在一起考查,重点是要求掌握各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同时要注意掌握每个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5.(4分)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共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据材料,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则是1941年,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辛亥革命以求民主求民族独立为目标,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故A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发生于1924年到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土地革命发生于1927年到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实现人民民主专政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目标,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6.(4分)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就抗战胜利后国家走向的谈判结果,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无关,A项错误;
《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关于政权建设的单方设想,既不能说凝结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心血,也不能说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故B项错误;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以最广泛地召集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领域人员代表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确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故C项正确;
《论十大关系》主要是在中共内部总结建国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经验的基础上由毛泽东结合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集中概括出来的,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关系并不密切,另外《论十大关系》涉及的利益关系在当时并不是没有矛盾,不能说“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7.(4分)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相关知识,学生解读材料、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益得以恢复后,美国代表发表的感叹,“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突出了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的作用,据此可知D符合题意。故选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是在1971年,故AB两项时间不符,应排除。
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太过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作为基本的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外交事业,总的来看,新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三个发展的阶段,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前。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就有17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第二个阶段在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第三个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全方位外交的新时期。
8.(4分)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
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B.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分析】本题的考点是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解答】材料中所说的“团体”是指凌驾于大众之上的“门阀”,而“公民团体”虽然提及,但并没有在下文中表达他们关于社会地位平等的追求,故A项错误。
材料以部分城邦采用陶片放逐的政策限制集权政治的史实为例,在最后一步表达了亚里士多德的设想,那就是在“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前制定制度以防止而不是仅仅的补救,故B项正确。
材料侧重点在于表达关于如何防止、限制集权政治的方法,并不是看重介绍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而且材料第一句话虽然提及集权政治的可能性,但是集权政治并不必然等于“动乱”。故C项错误。
按材料所述,特权阶层只是城邦制可能的产物之一,完全可以通过适当制度预防与限制。不是必然产物。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注重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9.(4分)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分析】本题以地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宗教改革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
【解答】A、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兴起,然后向西欧扩展,A不符题意;
B、由地图中的“德意志”“英国”“日内瓦”“瑞典”等信息可以直接判断与宗教改革相关,B符合题意;
C、启蒙运动的高潮主要在法国,地图未涉及,C项不符题意;
D、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德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地图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观察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0.(4分)“在对自由权、参与权、反抗权的一片欢呼声中,得到《人权宣言》认可的人民大众似乎忘却了宣言制定者一再强调的依法行事的原则;而失却这一‘羁绊’,自由也就将如脱缰的野马而狂奔不止。”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宣言制定者脱离民众 B.《人权宣言》引起法国大革命
C.法治比自由更加重要 D.绝对自由违背了《人权宣言》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与实践,掌握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史实。
【解答】A项中“宣言制定者脱离民众”与材料“对自由权、参与权、反抗权的一片欢呼声”不符。故排除;
B项中《人权宣言》引起法国大革命与史实大革命后颁布《人权宣言》不符。故排除;
C项中的叙述是错误的,法制的目的应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由,而不是比自由重要。故排除。
题中材料“宣言制定者一再强调的依法行事的原则”,“自由也就将如脱缰的野马而狂奔不止”,表明自由是有条件的。故D项符合;
故选:D。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在掌握资产阶级革命过程,提高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11.(4分)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 )
A.史学即史料学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治史所以明变 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分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要求掌握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注意对史学观点
【解答】材料中“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强调了历史需要变,否则就失去了历史的真谛,为此可知与“治史所以明变”相近,C符合题意;A项和B项史学观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体现“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排除AB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要求准确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历史材料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56分)
12.(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顾炎武的思想。应把握顾炎武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
(2)本题考查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应把握魏源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影响。
(3)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的思想。应把握陈独秀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
(4)本题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答】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三则史料的准确解读,材料一是顾炎武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材料二是魏源提倡学习西方,材料三是陈独秀提倡青年关注国民革命。分析归纳时需要学生能结合三位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进行分析归纳。顾炎武针对当时科举制度走向极端、行文严重脱离现实的问题,提出写文章要经世致用,察考民情,益于国计民生;魏源针对当时的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陈独秀针对当时国民意识淡薄、民众不关心国事的状况,提出应促进国民意识的觉醒。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以及调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需要结合三位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封建制度衰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学东渐、人民的觉醒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可从有识之士的主观方面找原因,如以天下为己任、与时俱进、文化自觉、吐故纳新等。
故答案为:
(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
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
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分析理解以及调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得出答案。
13.(3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在16﹣19世纪中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英国的地位步步上升,最终独占鳌头,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最大剥削者。如图所列为英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历史事件。
如图 英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的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美]迈克尔•郝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材料三 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略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损害自身,更要殃及全人类。
﹣﹣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
(1)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一中的“英国历史大事年表”补充两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和美国确立各自经济地位主要方式的不同及其启示。
【分析】(1)本题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应把握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美国的霸权主义。应把握美国霸权主义的相关知识。
(3)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应把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相关知识。
(4)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应把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知识。
(5)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考查16﹣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结合材料一中的信息及所学知识,可补充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瓦特发明改良蒸汽机等内容;结合英国殖民扩张以及工业革命发展的史实阐述理由。
第(2)问,解题时应紧扣“世界经济演进”这一核心,结合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马歇尔计划等内容分析归纳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英、美两国确立经济地位的手段及其特点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应紧扣材料主旨,围绕英、美两国确立经济地位的过程,从世界经济中心的变化、世界经济的制度化和体系化、经济全球化和共同发展等方面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答案示例:1588年,英国击毁西班牙“无敌舰队”。理由: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有利于其海外扩张;
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理由:导致“蒸汽时代”的到来。
(2)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难系。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3)不同: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和不平等贸易,在19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工厂的贸易中心。
美国:利用资金、技术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谈判协商,在二战后的世界金融和贸易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启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促使世界经济体系变化的因素是多样的;世界经济日益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各国在追求自身发展时,应注重全人类共同利益,追求互利共赢。
【点评】本题考查16﹣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从时间上、从涉及的地区上来看跨度大,对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极高。
材料解析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平时比较难得接触到的。但是学生在阅读材料找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后,总是能够捕捉到一些信息联系与学过的知识取得联系。不管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如何陌生、设问如何新奇,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解析题是没有的。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即要注意回顾题目与教材中的哪段历史有关。
所以本题就是在提取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地调动所学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延伸阅读: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高考备考离不开历年高考真题训练。但是,训练真题也要掌握方法,备考要“练好”而不是“练完”。巩固基础知识是首要,然后是突出重难点。复习前要对学习方法有重视,对知识的体系有期待,然后才有可能形成点线面的知识网络。以下是2015年安徽高考历史真题,供学生练习。
2015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1.(4分)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C.士人阶层垄断政治 D.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2.(4分)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3.(4分)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更深蒂固
4.(4分)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4分)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共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6.(4分)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7.(4分)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8.(4分)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
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B.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9.(4分)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10.(4分)“在对自由权、参与权、反抗权的一片欢呼声中,得到《人权宣言》认可的人民大众似乎忘却了宣言制定者一再强调的依法行事的原则;而失却这一‘羁绊’,自由也就将如脱缰的野马而狂奔不止。”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宣言制定者脱离民众 B.《人权宣言》引起法国大革命
C.法治比自由更加重要 D.绝对自由违背了《人权宣言》
11.(4分)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 )
A.史学即史料学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治史所以明变 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56分)
12.(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13.(3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在16﹣19世纪中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英国的地位步步上升,最终独占鳌头,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最大剥削者。如图所列为英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历史事件。
如图 英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的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美]迈克尔•郝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材料三 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略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损害自身,更要殃及全人类。
﹣﹣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
(1)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一中的“英国历史大事年表”补充两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和美国确立各自经济地位主要方式的不同及其启示。
2015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1.(4分)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C.士人阶层垄断政治 D.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
【解答】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
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B项错误;
士人阶层垄断政治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
“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4分)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察举制。
【解答】由题目中的“推举”、“孝廉”可知应为盛行于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人用的选官制度,地方有选官权,故A错误。
察举制的标准是才学、品行,故B错误。
材料中“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察举制具有弊端,容易导致任人唯亲的现象出现,故C正确。
察举制是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人用的选官制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3.(4分)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更深蒂固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北宋商业税收政策的相关知识,学生正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解答】材料中强调的是“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也因其被“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由此可知政府裁决的原因是“偷税”,综合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政府重视商税收入,故A项正确。
BCD三项的表述,材料内容未提及,属于无关项,应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的相关知识。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读材料内容,获取有效信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需要掌握“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尤其是这两个政策实行的原因和影响。
4.(4分)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分析】本题是考查近代列强对华侵略中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解答】拿破仑三世,路易•拿破仑•波拿巴(1808年4月20日﹣1873年1月9日),拿破仑的侄子,他在1848年当选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1852年称帝,称拿破仑三世,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1870年他发动普法战争,在色当会战中惨败,9月4日宣布退位,法兰西第二帝国结束。《南京条约》签于1842年,《马关条约》签于1895年,《辛丑条约》签于1901年,不是他当政时期,1860年《北京条约》是他当政时期,故排除A、C、D项。题干内容涉及的是在华传教的特权,正是1860年《北京条约》中的内容。
故选:B。
【点评】本题把几个不平等条约放在一起考查,重点是要求掌握各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同时要注意掌握每个条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5.(4分)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共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据材料,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则是1941年,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辛亥革命以求民主求民族独立为目标,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故A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发生于1924年到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土地革命发生于1927年到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实现人民民主专政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目标,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6.(4分)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双十协定》是国共两党就抗战胜利后国家走向的谈判结果,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无关,A项错误;
《论联合政府》是抗战即将胜利时,中共关于政权建设的单方设想,既不能说凝结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心血,也不能说得到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故B项错误;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是以最广泛地召集全国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各领域人员代表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确定的,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可能地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愿,故C项正确;
《论十大关系》主要是在中共内部总结建国以来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初步经验的基础上由毛泽东结合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集中概括出来的,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关系并不密切,另外《论十大关系》涉及的利益关系在当时并不是没有矛盾,不能说“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7.(4分)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相关知识,学生解读材料、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益得以恢复后,美国代表发表的感叹,“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突出了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的作用,据此可知D符合题意。故选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是在1971年,故AB两项时间不符,应排除。
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太过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作为基本的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外交事业,总的来看,新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三个发展的阶段,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前。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就有17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第二个阶段在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第三个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全方位外交的新时期。
8.(4分)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这表明( )
A.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 B.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
C.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 D.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
【分析】本题的考点是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解答】材料中所说的“团体”是指凌驾于大众之上的“门阀”,而“公民团体”虽然提及,但并没有在下文中表达他们关于社会地位平等的追求,故A项错误。
材料以部分城邦采用陶片放逐的政策限制集权政治的史实为例,在最后一步表达了亚里士多德的设想,那就是在“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前制定制度以防止而不是仅仅的补救,故B项正确。
材料侧重点在于表达关于如何防止、限制集权政治的方法,并不是看重介绍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而且材料第一句话虽然提及集权政治的可能性,但是集权政治并不必然等于“动乱”。故C项错误。
按材料所述,特权阶层只是城邦制可能的产物之一,完全可以通过适当制度预防与限制。不是必然产物。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注重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
9.(4分)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如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分析】本题以地图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宗教改革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
【解答】A、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兴起,然后向西欧扩展,A不符题意;
B、由地图中的“德意志”“英国”“日内瓦”“瑞典”等信息可以直接判断与宗教改革相关,B符合题意;
C、启蒙运动的高潮主要在法国,地图未涉及,C项不符题意;
D、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德国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以地图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观察图片,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10.(4分)“在对自由权、参与权、反抗权的一片欢呼声中,得到《人权宣言》认可的人民大众似乎忘却了宣言制定者一再强调的依法行事的原则;而失却这一‘羁绊’,自由也就将如脱缰的野马而狂奔不止。”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宣言制定者脱离民众 B.《人权宣言》引起法国大革命
C.法治比自由更加重要 D.绝对自由违背了《人权宣言》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与实践,掌握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史实。
【解答】A项中“宣言制定者脱离民众”与材料“对自由权、参与权、反抗权的一片欢呼声”不符。故排除;
B项中《人权宣言》引起法国大革命与史实大革命后颁布《人权宣言》不符。故排除;
C项中的叙述是错误的,法制的目的应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由,而不是比自由重要。故排除。
题中材料“宣言制定者一再强调的依法行事的原则”,“自由也就将如脱缰的野马而狂奔不止”,表明自由是有条件的。故D项符合;
故选:D。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注意在掌握资产阶级革命过程,提高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11.(4分)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 )
A.史学即史料学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治史所以明变 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分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要求掌握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注意对史学观点
【解答】材料中“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强调了历史需要变,否则就失去了历史的真谛,为此可知与“治史所以明变”相近,C符合题意;A项和B项史学观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体现“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排除ABD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要求准确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历史材料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56分)
12.(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顾炎武的思想。应把握顾炎武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
(2)本题考查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应把握魏源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影响。
(3)本题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的思想。应把握陈独秀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
(4)本题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答】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三则史料的准确解读,材料一是顾炎武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材料二是魏源提倡学习西方,材料三是陈独秀提倡青年关注国民革命。分析归纳时需要学生能结合三位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进行分析归纳。顾炎武针对当时科举制度走向极端、行文严重脱离现实的问题,提出写文章要经世致用,察考民情,益于国计民生;魏源针对当时的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陈独秀针对当时国民意识淡薄、民众不关心国事的状况,提出应促进国民意识的觉醒。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以及调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需要结合三位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封建制度衰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学东渐、人民的觉醒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可从有识之士的主观方面找原因,如以天下为己任、与时俱进、文化自觉、吐故纳新等。
故答案为:
(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
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
(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
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纳其他文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分析理解以及调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得出答案。
13.(3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在16﹣19世纪中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英国的地位步步上升,最终独占鳌头,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最大剥削者。如图所列为英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历史事件。
如图 英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材料二“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的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美]迈克尔•郝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
材料三 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略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损害自身,更要殃及全人类。
﹣﹣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
(1)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一中的“英国历史大事年表”补充两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和美国确立各自经济地位主要方式的不同及其启示。
【分析】(1)本题考查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应把握英国的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2)本题考查美国的霸权主义。应把握美国霸权主义的相关知识。
(3)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应把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的相关知识。
(4)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应把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相关知识。
(5)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考查16﹣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问,结合材料一中的信息及所学知识,可补充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瓦特发明改良蒸汽机等内容;结合英国殖民扩张以及工业革命发展的史实阐述理由。
第(2)问,解题时应紧扣“世界经济演进”这一核心,结合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马歇尔计划等内容分析归纳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英、美两国确立经济地位的手段及其特点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应紧扣材料主旨,围绕英、美两国确立经济地位的过程,从世界经济中心的变化、世界经济的制度化和体系化、经济全球化和共同发展等方面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答案示例:1588年,英国击毁西班牙“无敌舰队”。理由: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有利于其海外扩张;
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投入使用。理由:导致“蒸汽时代”的到来。
(2)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难系。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3)不同: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和不平等贸易,在19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工厂的贸易中心。
美国:利用资金、技术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谈判协商,在二战后的世界金融和贸易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启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促使世界经济体系变化的因素是多样的;世界经济日益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各国在追求自身发展时,应注重全人类共同利益,追求互利共赢。
【点评】本题考查16﹣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从时间上、从涉及的地区上来看跨度大,对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极高。
材料解析题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平时比较难得接触到的。但是学生在阅读材料找出与设问相关的关键信息后,总是能够捕捉到一些信息联系与学过的知识取得联系。不管材料解析题的材料如何陌生、设问如何新奇,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的材料解析题是没有的。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即要注意回顾题目与教材中的哪段历史有关。
所以本题就是在提取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地调动所学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延伸阅读: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语文 |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语文 |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 |
高考语文 |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数学 |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
高二数学 |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 |
高考数学 |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英语 |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 |
高二英语 |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 |
高考英语 |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物理 |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 |
高二物理 |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 |
高考物理 |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化学 |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化学 |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 |
高考化学 |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