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2016年上海卷高考历史试题试卷及答案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如何使用高考真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习题也是如此,做的次数多了会理解得更深刻。之后有意识地进行总结,对高考题的命题思路、解题方法等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以下是2016年上海卷高考历史真题试卷及答案整理,供学生练习。
2016年上海市高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分)古希腊人所称的“美索不达米亚”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2.(2分)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3.(2分)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 )
4.(2分)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
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D.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
5.(2分)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表中应填入( )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2分)《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7.(2分)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8.(2分)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9.(2分)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如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收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10.(2分)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1.(2分)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会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他描述的是( )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德意志王朝战争
12.(2分)“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持以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 )
A.伏尔泰 B.狄德罗 C.卢梭 D.孟德斯鸠
13.(2分)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思想文化的变迁。如图,绘画最早可能作于( )
A.古典时代 B.中世纪前期 C.文艺复兴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14.(2分)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电气化
15.(2分)“‘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此言论应出自( )
A.俾斯麦 B.林肯 C.亚历山大二世 D.明治天皇
16.(2分)一个文弱书生最终成为驾驭千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成就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和“洋务派之父”。此人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奕 D.左宗棠
17.(2分)晚清设立的一个机构,不仅办理外交事务,还扶植一些现代化项目,如新式学堂、近代企业等。它经常遭到守旧派抨击,外国人也批评它办事不力。该机构是( )
A.总理衙门 B.同文馆 C.军机处 D.外务部
18.(2分)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19.(2分)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0.(2分)如图,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21.(2分)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其主要原因是( )
A.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
B.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
C.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
22.(2分)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
A.《时务报》 B.《新青年》 C.《民报》 D.《申报》
23.(2分)如图反映了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的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改订新约运动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民族经济发展 D.北伐战争爆发
24.(2分)“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25.(2分)《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
A.淮海战役胜利后 B.辽沈战役胜利后
C.渡江战役胜利后 D.平津战役胜利后
26.(2分)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 )
A.辛亥革命胜利 B.五四运动爆发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7.(2分)2016年4月,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28.(2分)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日建交
29.(2分)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有学者指出其存在史实错误,理由是当时( )
A.中国正面临内战全面爆发
B.上海已经沦陷为“孤岛”
C.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
D.中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0.(2分)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
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
C.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
D.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
31.(3分)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双璧,两者各有特色,其根本的不同点在于( )
A.撰修宗旨 B.语言风格 C.求真求实 D.编纂体例
32.(3分)如图,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德意志帝国特点的是( )
A.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B.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的联邦国家
C.德意志帝国实现了普选制
D.普鲁士邦在帝国中占据主导地位
33.(3分)“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 D.反对洋务运动
34.(3分)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这则新闻说明( )
A.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B.女性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
C.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
D.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
35.(3分)如图,漫画表达的主旨应是( )
A.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
B.英美等国态度暖昧,按兵不动
C.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
D.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12分)罗马法
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
(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
37.(14分)中华民族
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叙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8.(11分)租界见闻
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
租界之内,三国(指英、美、法)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美国和英国的租界联合起来,成立了类似于市政府的工部局,还有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法租界则有法国人建立的公董局。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这样运转良好。
上海警队(巡捕房)的组织相当完善,警力充足。警官包括欧洲人、印度人和清国人。欧洲人穿着规范的伦敦制服,印度人的警服介于伦敦和印度服装之间,而清国人的警服几乎与他们的传统服装没有区别。
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
问题:
(1)根据材料,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有哪些印象?
(2)你如何看待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
39.(13分)“全球化”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对此,人们的看法不一。观察下列漫画并回答问题:
问题:
(1)你认为漫画作者对全球化持何种态度?
(2)你是否认同作者的看法?
40.(25分)大航海时代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92年,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材料一
材料二
郑和船队每到一地,都要先向1当地的国王、酋长宣读明朝皇帝的诏书,赠送珍贵的礼品,然后用所带的瓷器、丝绸、麝香、铁器和金属货币,交换各国的珍珠、宝石、香料及珍禽异兽,还同当地人分享中国的历法、图书、冠服、乐器、度量衡器、种植技术等。
陛下应该下决心让我们成为基督徒,我相信只要开始做,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西班牙赢得大批主的皈依者、广大的领土和巨大的财富以及他们所有的人,毫无疑问,在这些土地上蕴藏着大量黄金,……这里还有宝石,有名贵的珍珠,取之不尽的香料……也许这里还有数量可观的棉花……
﹣哥伦布《航海日志》(1492年11月12日)
材料三
许多国家在郑和访问后,都与明朝建立邦交和贸易往来,部分国家的使团甚至搭乘郑和的船只来“朝贡”。有一次随船队到中国的各国使臣竞达到1200余人。满剌加、苏禄、浡泥的国王还亲自来到中国朝见皇帝,以表达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其中苏禄和浡泥国王在中国期间不幸病逝并葬在中国。
1519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带着600人,17匹马、10门大炮到达墨西哥,用三年时间征服了富庶的阿兹特克帝国。金字塔、庙宇和王宫都被夷为平地,拆下的石头被用于建造西班牙政府大楼和教堂。阿兹特克人也因杀戮和感染欧洲人带来的病毒而大量死亡,美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解体了,取而代之是欧洲的宗教、语言、文化和政府。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
(2)根据材料二,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
2016年上海市高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分)古希腊人所称的“美索不达米亚”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本题考查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
【解答】A项①是古埃及文明发源地尼罗河,处于非洲,不符合题意;
B项②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处西亚,符合题意;
C项③是古希腊,处于欧洲,不符合题意;
D是④是古罗马,处于欧洲,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美索不达米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土地)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前3500年后,苏美尔人先后在这里建立了很多奴隶制城邦世界的东方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巴比伦王国就坐落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2.(2分)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分析】本题考查了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是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冈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
【解答】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其年代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而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能说明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
故选:C。
【点评】知识积累:
二里头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3.(2分)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汉字的形成演变,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字发展情况,甲骨文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文字,从考古发现中主要出现在商代。
【解答】从所学知识可知,周公所说的“惟殷先人”指商朝,其记载的主要文字是甲骨文,主要记载在甲骨或兽骨上,是已知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故C符合。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注意了解我国古代文字的演变历程,认识我国文字的演变总的趋势是越来越简洁。
4.(2分)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
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D.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
【分析】本题以牧野之战为切入点,考查公元纪年法。
【解答】首先明白一个世纪为一百年,1﹣100年为1世纪 101﹣200年为2世纪,前20年为世纪的初期,后20年为世纪的末期,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后的大数为末期,小数为初期,公元前则相反,然后进行推算。题干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因为是公元前,应属于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公元纪年法的掌握程度,纪年法我们在历史教材中经常遇到,但学生很少知道这种纪年法的由来,所以不好判断,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平时对历史知识的积累,积累多了才能轻松面对各种试题。
5.(2分)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表中应填入( )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综合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
【解答】由图片上“中国历史上以此重大社会转型”和“周王室式微,列国纷争”这些信息判断,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周王室式微,列国纷争”反映当时社会变化的政治原因﹣﹣分封制崩溃,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中取胜够竞相改革,所以④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所以①正确。所以组合选项组D正确。
故选:D。
【点评】组合选择题可以使用排除法。本题还要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阶级等方面的变化。
6.(2分)《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分析】由材料可知本题考点是郡县制,注意掌握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原因、郡县制的影响等。
【解答】材料的意思是:主张分封制和反对分封制这两派的辩论中,凡是为分封制辩护的,都是在说废话。…建立了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
由此可知,A项排除,因为被新的制度取代;C项不可选,因为郡国并行制度只在西汉一度实行,未存在两千年之久;取代分封制并存在两千年不能废除的是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以B正确;行省制度实行与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明清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对行省制度进行了改革,所以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要注意区分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度、行省制度的更替顺序和各自的内涵。
7.(2分)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分析】本题考点知识是百家争鸣,要求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各派的思想主张,分析思想主张提出的原因。
【解答】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后胜于今,主张通过社会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从材料中“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可以看出体现了进步史观,故A符合。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要求了解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注意辨别各派对当时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形势所提出的主张。
8.(2分)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了解儒家思想发展的演变过程和程朱理学的基本内容,注意区别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
【解答】材料中的诗是出自朱熹的哲理诗《观书有感》,后两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使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才能达到新境界。这与朱熹的理学思想相符,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即 所谓的三纲五常,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故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注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特别是宋明理学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内容。
9.(2分)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如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收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的外传。
【解答】首先我们来看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3﹣14世纪。这段期间中国处于宋元时期,13世纪末给出了马可•波罗的经历,说明这件事情发生在这之前。材料中出现了造纸、印刷术、指南针,说明和四大发明有关,因此选择与火药有关的,而且与时间相符合。因此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四大发明的外传:
指南针:大约在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火药: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印刷术:在11世纪传到东南亚诸国。
造纸术: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随后传到了日本,大概是在公元105年。
10.(2分)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奥斯曼帝国的强大。
【解答】A.西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于286年被戴克里先分为两部分后把政权一分为二建立四帝共治制,罗马开始有东西两部的概念,位处西部的即最后分裂的西罗马帝国;而东部最后成为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
B.法兰克王国是5世纪末~10世纪末由日耳曼法兰克人在西欧建立的封建王国。
C.拜占庭帝国于七世纪中期达到极盛。
D.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之陆上交流达六世纪之久。在于十六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日趋顶盛,在十七世纪,其领土更达最高峰。而在海雷丁带领下,其海军更掌控地中海。兴盛时控制了亚、欧两大陆的陆上交通要道,对商人征收高额税,对陆上商贸产生了不利影响。正因为如此,欧洲商人渴望寻找到一条新的商路,由此拉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奥斯曼帝国的了解,属基础题。
11.(2分)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会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他描述的是( )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德意志王朝战争
【分析】通过材料可知考查光荣革命,重点是掌握英国光荣革命的作用。
【解答】材料中出现了两组词汇:新教、天主教和法律议会、君主。这是典型的与宗教改革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有关的内容。首先排除德意志,因为在德意志资产阶级革命中没有涉及到国王。提到议会就排除了美国,因为美国没有设立议会。再结合内容,我们知道英国的光荣革命是典型的互相妥协的产物,而法国大革相对彻底,废除了国王,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光荣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12.(2分)“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持以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 )
A.伏尔泰 B.狄德罗 C.卢梭 D.孟德斯鸠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的观点。高考中经常考查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影响。
【解答】A项伏尔泰的观点有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反对财产上的不平等,不符合题意;
B项狄德罗的观点坚持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协议。他指出,能够实现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体,任何政体都是要改变的,它的生命同动物的生命一样,必然趋于死亡。封建专制政体终会消逝,由适合人性的政体取而代之,不符合题意。
C项卢梭的观点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赋人权、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制,不符合题意;
D项根据材料“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可知这是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法律应是理性的体现,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核心)、法律应是理性的体现。
13.(2分)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思想文化的变迁。如图,绘画最早可能作于( )
A.古典时代 B.中世纪前期 C.文艺复兴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特点。
【解答】文艺复兴的艺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现实与人文。这包括了人的感观,人的信仰,人的性欲,以及人的世界观。这时期的作品都要求打破封建神权,打破封建的禁欲主义。打破封建制度对人精神甚至是肉体的封锁。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特点的了解,考查学生图片分析的能力。
14.(2分)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电气化
【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重点是掌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解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应该是指农业文明下英国人的生活状态;“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文明的到来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所以,据题干的信息显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改变了社会生活,A项符合题意;B和D则分别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因此排除BD;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反映工业革命使人们从农村向城市大量迁徙和城市人口的激增,所以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英国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15.(2分)“‘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此言论应出自( )
A.俾斯麦 B.林肯 C.亚历山大二世 D.明治天皇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国内战的背景。美国内战(1861﹣1865),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参战双方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战争最终以北方联邦胜利告终,战争之初本为一场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后来演变为一场为了黑奴自由的新生而战的革命战争。
【解答】“一半奴役”指的是美国南方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还存在的奴隶制度,即美国黑人没有获得自由而仍然被奴役;“一半自由”指的是北方废除奴隶制而是一个自由的社会这反映了美国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南北矛盾坚锐而爆发战争,南方自立联盟而要与美国联邦脱离,美国面临着分裂的危险。根据材料分析主要指的是美国内战的背景。
A项是德国的宰相,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是1858年林肯发表的演说,符合题意;
C项是俄国沙皇,不符合题意;
D项是日本天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知识积累:
美国内战:
由于林肯的总统胜选,奴隶州失去了在参议院的权力平衡,并将会面对在总统府和国会在数十年控制后的持续弱势。南方人感到面对种种威胁,只能以单方面行使州权脱离联邦作为最后手段。来自美国北方的共和党人林肯虽然不是解放黑奴的倡言者,但他认为蓄奴不人道,反对扩大蓄奴,而一向以奴隶来发展产业的南方对此感到强烈反对。然而,北方对于南方这种工人的垄断者亦产生仇视心理,双方开始出现矛盾。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而林肯在政纲中提及的保护关税及《宅地法》大大削弱了南方奴隶主的利益。这使南卡罗来纳州在1861年旋即宣布退出联邦,而南方各州亦纷纷响应南卡罗来纳州,脱离联邦,并成立美利坚联盟,推举来自肯塔基州的杰弗逊•戴维斯为总统。随后林肯有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废除了黑奴制度。使人民群众和黑奴的革命情绪迅速高涨,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1863年夏,北方军队转入反攻,鲁蒂斯堡之战。1865年4月,持续四年之久的内战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16.(2分)一个文弱书生最终成为驾驭千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成就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和“洋务派之父”。此人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奕 D.左宗棠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曾国藩。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无湘不成军”指的是湘军,湘军是由曾国藩创立的。曾国藩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同治中兴的功臣之一。因此这个人就是曾国藩,故A项正确。
故选:A。
【点评】曾国藩(1811﹣1872年),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郎。他崇尚程朱理学。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江南大营溃散以后,清政府升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浙、苏、皖、赣四省军务。曾国藩提倡“捕人要多,杀人要快”。这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被称为“曾剃头”。他举办洋务,建立新式军火工业,制造武器,武装湘军。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成为地方上势力最大的实力派。不久,他就病死了。
17.(2分)晚清设立的一个机构,不仅办理外交事务,还扶植一些现代化项目,如新式学堂、近代企业等。它经常遭到守旧派抨击,外国人也批评它办事不力。该机构是( )
A.总理衙门 B.同文馆 C.军机处 D.外务部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总理衙门的设立。
【解答】根据材料中这一机构是“外交事务”,故排除B项。
根据材料中的“现代化项目”排除D项。
时间限定是“晚清”,故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理衙门是办理外交事务,扶植一些现代化项目的中央机构,故A项正确。
故选:A。
【点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18.(2分)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之潮流,着重理解“中体西用”思想。
【解答】“中体西用”思想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洋务派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国家命运的根本,采用西方近代科技,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A项指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故排除;
B项中的意思是中国优点是道,即纲常名教,是根本的,西方长处是器物即技术,是次要的。故符合;
C项把东西方对立,不符合;D项是平等看待东西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信息,理解“中体西用”的含义,了解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活动。
19.(2分)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台湾的割占。
【解答】由材料“光绪皇帝”“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可知,反映的是近代台湾的割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知该条约是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是:①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③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④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4个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⑤准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20.(2分)如图,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分析】本题考查梁启超的民主思想。考查梁启超的著作《瓜分危言》。
【解答】材料中给出了三种权力的归属问题,把中国的这三项权力被哪些国家瓜分写的直截了当。《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和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天演论》主要讲述了宇宙过程中的自然力量与伦理过程中的人为力量相互激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根本问题。《建国方略》是孙中山为建设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勾画的蓝图,是一本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论著;《瓜分危言》揭露帝国主义欲瓜分中国的野心。因此题干反映的是梁启超的《瓜分危言》,故C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1、民主思想:
(1)维新运动时期﹣君主立宪思想;民权思想;教育改革。将批判专制﹣民权思想﹣发展学校教育相结合,(张扬民权和封建专制紧密结合起来,伸民权与广民智联系起来。
(2)维新运动后﹣度更趋进步:一度倾向革命。
2、梁启超思想的特点:①阐述思想更激进,民权思想更突出;②维新运动后其思想更进步。
21.(2分)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其主要原因是( )
A.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
B.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
C.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查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解答】张謇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对自己办厂经历感觉到非常艰辛不易。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来自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其他选项都不是主要因素,因此选择D选项。
故选:D。
【点评】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2.(2分)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
A.《时务报》 B.《新青年》 C.《民报》 D.《申报》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解答】A项《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材料强调“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不符合题意;
B项《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民主和新文学。而材料强调“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符合题意;
C项《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不符合题意;
D项《申报》是1872年英商美查同伍华特、普莱亚、麦洛基合资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商业报纸。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在于识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报刊。
23.(2分)如图反映了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的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改订新约运动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民族经济发展 D.北伐战争爆发
【分析】本题考查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措施改订新约。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内容主要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
【解答】A项图片主要反映了中国关税收入增加,这与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有关,符合题意;
B项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是1912年1月1日至1912年3月12日,图片的时间是1913年至1929年,不符合题意;
C项订新约运动关税改革提高了进口洋货的销售成本,由此提升了民族工业品的市场竞争力,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不符合题意;
D项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目的是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与关税增加没有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知识积累:
改订新约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政策。1927年底,蒋介石发表谈话,停止对苏贸易,驱逐苏联侨民,宣布与苏联断交。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南京国民政府“改定新约运动”,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又很不彻底,其有关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实质是一纸空文。
24.(2分)“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考查中华民国成立之初的形势。
【解答】由材料“国体初建,民权未张”“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民国”可知,是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建立之初。故C项正确。
故选:C。
【点评】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辛亥革命的高潮部分,也是重要成果之一,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它的时间分期、措施、影响,还需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
25.(2分)《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
A.淮海战役胜利后 B.辽沈战役胜利后
C.渡江战役胜利后 D.平津战役胜利后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民解放战争中的战役,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以及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的能力。
【解答】题干中“王府百货店”在北平。
A项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不符合题意;
B项辽沈战役解放的是辽宁沈阳,属于东北地区,不符合题意;
C项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解放长江以南地区,不符合题意;
D项平津战役解放的北平与天津,题干中“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正是庆祝北平解放,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人民解放战争中的战役。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各个战役解放的地区。
26.(2分)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 )
A.辛亥革命胜利 B.五四运动爆发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答】抓住题干关键词“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故C项正确。
故选:C。
【点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27.(2分)2016年4月,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答】A项经济特区设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题干中强调的是“安徽”,不符合题意;
B项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与题干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成为改革的标志”相符;
C项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D项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不是首先从安徽开始,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中国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
28.(2分)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日建交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美关系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表现为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解答】A项图中第三次高潮的时间是1979年。随着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国同日本、欧洲的联邦德国、英国等国家,美洲的加拿大等国家,大洋州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建立了外交关系,掀起新中国第三次外交高潮。
B项是1953年提出,不符合图片中的时间;
C项是2001年加入,不符合图片中的时间;
D项中日建交是由于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29.(2分)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有学者指出其存在史实错误,理由是当时( )
A.中国正面临内战全面爆发
B.上海已经沦陷为“孤岛”
C.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
D.中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分析】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解答】抓住题干时间“1948年”,中国内战已经爆发,故A项错误。
B项说法错误,应排除。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之一,而且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故D项与题意不符。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它的货币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以美元﹣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其汇率制度则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因此不可能出现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故C项正确。
故选:C。
【点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2.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布。
3.规定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机制。
4.取消外汇管制。
5.设立稀缺货币条款。
30.(2分)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
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
C.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
D.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
【分析】考查历史辨析题,重在考查辨析的方法和能力。
【解答】“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就是说事件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或者存在着由大到小的关系,A选项符合这个逻辑关系;
B项存在因果关系,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推动国际工人运动,指导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成功又推动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B不符题意;
C项的后两者是并列的关系,是罗斯福新政的两个方面的措施,C项错误;
D项也不符题意,德国突袭波兰是二战开始的标志,德国战败,是欧洲战场反法西斯胜利的标志。
故选:A。
【点评】关键是对历史史实的掌握,其次是思维逻辑的能力培养。
31.(3分)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双璧,两者各有特色,其根本的不同点在于( )
A.撰修宗旨 B.语言风格 C.求真求实 D.编纂体例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史学的发展。考查司马迁的《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不同点。
【解答】本题关键的是抓住“根本”这一限定词。根本不同点往往在性质或者目的上。《史记》的编纂宗旨是个人和家庭的事业;《资治通鉴》则是为了警醒皇帝,这是根本的区别。此外编纂体例一个是纪传体,一个是编年体,语言风格也有差异,但在真实性上两者没有差异。故A项最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史记》以人物纪,传为主,辅以表、书,合编年、纪事诸史书文体之长,创造了史书的纪传体新体裁,成为此后两千年王朝正史编纂形式的规范。《史记》文字生动,语言精练,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经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通过历代政治史的演变,评价各种政治理论的优劣,比较历代政治实践的得失,为统治阶级统治服务。
32.(3分)如图,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德意志帝国特点的是( )
A.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B.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的联邦国家
C.德意志帝国实现了普选制
D.普鲁士邦在帝国中占据主导地位
【分析】由题干可知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关键是掌握《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影响。
【解答】“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反映出德国是中央集权的联邦制国家,A排除;
“帝国立法权由…行使之”“普鲁士国王享有…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说明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所以B正确;
D项描述与材料没有联系,所以不能选;只有帝国议会实行普选,所以C项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33.(3分)“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 D.反对洋务运动
【分析】本题以慈禧对维新变法的态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解答】“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说明要延续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思想,慈禧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变法的,但是她要求“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也就是说制度上不能改变,因为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因此A选项最准确;
B选项没有反映材料,不符合题意;
C选项材料表明慈禧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变法的,不变的是制度,不符合题意;
D选项错误,材料延续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思想,不是反对洋务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维新变法,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进行分析即得。
34.(3分)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这则新闻说明( )
A.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B.女性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
C.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
D.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
【分析】女权意识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查女权意识的提高。
【解答】材料强调女权问题,说明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提高,但是这种提高是要受到很多传统观念的限制,说明女性在平等的道路艰难曲折,故D项最符合题意。
AB两项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信息,应排除。
“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说明女性是有条件接受的,并不是完全反对,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它的原因、表现、特征以及影响。
35.(3分)如图,漫画表达的主旨应是( )
A.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
B.英美等国态度暖昧,按兵不动
C.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
D.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应该重点掌握抗日战争的时间、过程。
【解答】由漫画内容来看,它客观而夸张地反映了1937年10月中国已处于全面抗日时期,日本人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而欧美大国采取绥靖政策。这个时期中国刚刚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法西斯顽强斗争的一幕,C选项最恰当。
漫画中旁边的人表示的就是英美等国,因此也反映出当时英美的暧昧态度,但这不是材料主体;A选项虽然没有错误,但是不能反映出中国的态度;D选项根本没抓住材料的要旨,是错误的一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了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漫画具有讽刺和揭露批判的功能,能够从漫画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12分)罗马法
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
(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
【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考查罗马法体系。
(2)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考查能准确区分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能准确区分材料中的客观性事实和主观性认。
【解答】(1)我们一般将材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十二铜表法》和《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都是在当时编撰出来的,是第一手史料;《罗马法词典》和《古代罗马史》都是经过后人整理的,是第二手史料。
(2)所谓的陈述就是叙述历史事实,没有表达个人的观点;所谓评价就是结合历史事实给出一定的观点和态度。①③是对法律条文的一种直接引述,没有任何的个人观点和态度;②④是根据①③做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
(3)对于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将眼光放在教材上,联系罗马社会的社会背景,分析各个因素对这一事件的影响。从经济角度、政治角度、社会角度和思想文化角度来分析。因为罗马历史中重要的就是法律,所以可以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故答案为:
(1)一手史料:[2]、[3];二手史料:[1]、[4]
(2)陈述:①、③;评价:②、④
(3)示例:从社会层面来说,伴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大量战俘沦为罗马奴隶,奴隶在人口中的比例剧增,引发了释奴的现实需求;从法学层面来说,作为罗马法学思想基础的自然法思想,肯定包括奴隶在内的所有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为释放奴隶提供了理论依据。
【点评】考查罗马法体系,关于罗马法,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它的发展历程、内容、特点、实质以及影响。
37.(14分)中华民族
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叙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分析】本题考查的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去考查的。答题时按照时间顺序,结合各个历史时期归纳,力求答案完整。
【解答】本题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去考查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答题时要注意联系历史事件,史论结合。在回答时抓住一个关键性核心词民族关系,围绕核心一步步论述。在给出材料时可以根据中国历史的发展顺序进行概括,如秦汉时期汉民族开始形成,措施是开边移民、开通两域,加强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推行改革,加强汉族与少数民族双向交流;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措施是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宋辽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元朝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措施是疆域扩大,行省制的创置、宣政院及澎湖巡检司的设立;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措施是设伊犁将军、驻臧大臣等,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从头到尾梳理,这样可以避免遗漏,也可以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故答案为: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在中华文明的初始阶段,中原是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秦汉时期,通过开边移民、开通两域,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汉民族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推行改革,汉族与少数民族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隋唐时期,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成就了文化的繁荣与恢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宋辽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蒙元时期,疆域扩大,行省制的创置、宣政院及澎湖巡检司的设立,使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被置于重要的统一管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明清时期,设伊犁将军、驻臧大臣等,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总之,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文明区域不断扩大,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多元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点评】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关键的核心词民族关系,按照历史的顺时顺序进行概括。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
形成和初步发展:公元前221年,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汉朝初步发展;
繁荣: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发展时期;
新发展:元朝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了新发展;
巩固: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
38.(11分)租界见闻
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
租界之内,三国(指英、美、法)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美国和英国的租界联合起来,成立了类似于市政府的工部局,还有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法租界则有法国人建立的公董局。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这样运转良好。
上海警队(巡捕房)的组织相当完善,警力充足。警官包括欧洲人、印度人和清国人。欧洲人穿着规范的伦敦制服,印度人的警服介于伦敦和印度服装之间,而清国人的警服几乎与他们的传统服装没有区别。
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
问题:
(1)根据材料,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有哪些印象?
(2)你如何看待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上海租界的特点。
(2)本题主要考查如何客观评价作者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上海租界的描述。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的关键就是概括出材料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提炼的语言要精炼,抓住要领。材料主要就是围绕着行政权和警队的问题来展开,此外还涉及到了一定的公共管理措施。
(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评价。本题关键就是要发表出自己的态度,因此态度要足够鲜明。此外在论述自己的态度时要充分地结合材料,做到言之有物。对材料的理解要充分,一分为二的看待租界这一问题,不能一棒子打死。
故答案为:
(1)租界内行政管理自成一体;租界警队组织完善;拥有比较完善的公共管理设施。
(2)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有其符合事实的一面。在西方人的管理下,租界内出现了近代城市供水网络、公共照明系统以及公共道路系统,治安保障机制比较完备,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作者外国人的身份,他对租界的市政管理大加赞美,却忽视了以工部局为代表的“独立的行政权力”,是脱离中国政府行政管理和法律管辖的殖民政权,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侵害。租界内的公共管理系统虽然完善,但主要是为了保障外国人生活的安全与与舒适。这些都表明租界乃“国中之国”的事实。
【点评】本题以“上海租界”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39.(13分)“全球化”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对此,人们的看法不一。观察下列漫画并回答问题:
问题:
(1)你认为漫画作者对全球化持何种态度?
(2)你是否认同作者的看法?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认识。
(2)本题主要考查如何正确评价经济全球化。
【解答】(1)从漫画可以看出作者把全球化比作是一条大蛇把地球吞入口中,这是批判悲观的态度。
(2)很明显,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结合教材知识,一分为二的评价经济全球化。
故答案为:
(1)批判悲观。
(2)我认为全球化使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经济的融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加强了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关系;区域一体化为全球化提供了范例。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全球协调机制,有利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构建;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促进其现代化进程。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全球化的实质使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加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南北关系”日趋紧张:全球化使能源消耗增速,能源危机与能源冲突跌现,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出现温室效应、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等现象;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凸显,各种流行性疾病传播速度加快,危险程度增加。总之,经济全球化把人类社会的联系发展到一个全所未有的高度,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认识。
40.(25分)大航海时代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92年,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材料一
郑和船队哥伦布船队
规模最多200艘、最少62艘第一次3艘,最多17艘
船种各船种分别负责指挥,运粮、运兵等第一次1艘旗舰,2艘轻快帆船
配备配有水手、船师、工匠、医生、翻译、武装人员第一次航行带了约15个月的食物第一次航行带了约15个月的食物
材料二
郑和船队每到一地,都要先向1当地的国王、酋长宣读明朝皇帝的诏书,赠送珍贵的礼品,然后用所带的瓷器、丝绸、麝香、铁器和金属货币,交换各国的珍珠、宝石、香料及珍禽异兽,还同当地人分享中国的历法、图书、冠服、乐器、度量衡器、种植技术等。
陛下应该下决心让我们成为基督徒,我相信只要开始做,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西班牙赢得大批主的皈依者、广大的领土和巨大的财富以及他们所有的人,毫无疑问,在这些土地上蕴藏着大量黄金,……这里还有宝石,有名贵的珍珠,取之不尽的香料……也许这里还有数量可观的棉花……
﹣哥伦布《航海日志》(1492年11月12日)
材料三
许多国家在郑和访问后,都与明朝建立邦交和贸易往来,部分国家的使团甚至搭乘郑和的船只来“朝贡”。有一次随船队到中国的各国使臣竞达到1200余人。满剌加、苏禄、浡泥的国王还亲自来到中国朝见皇帝,以表达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其中苏禄和浡泥国王在中国期间不幸病逝并葬在中国。
1519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带着600人,17匹马、10门大炮到达墨西哥,用三年时间征服了富庶的阿兹特克帝国。金字塔、庙宇和王宫都被夷为平地,拆下的石头被用于建造西班牙政府大楼和教堂。阿兹特克人也因杀戮和感染欧洲人带来的病毒而大量死亡,美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解体了,取而代之是欧洲的宗教、语言、文化和政府。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
(2)根据材料二,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郑和船队与哥伦布船队在规模、船种和配备上的对比,以此考查其背后的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的差距。
(2)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
(3)本题主要考查对于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的评价。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图表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图表中可以看出郑和船队无论是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配备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两者的远洋航行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由此可见两国政府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上的差距。
(2)本题从题干材料“许多国家在郑和访问后,都与明朝建立邦交和贸易往来,部分国家的使团甚至搭乘郑和的船只来朝贡”可见郑和航行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交流文化,方式是和平与互利;从题干材料“征服”“被夷为平地”“因杀戮和感染欧洲人带来的病毒而大量死亡,美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解体了,取而代之是欧洲的宗教、语言、文化和政府。”可见哥伦布的目的是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3)本题可从现实利益角度和全球发展的角度多方面去评价。
故答案为:
(1)郑和船队无论是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由此也可以其背后的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的差距。
(2)郑和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交流文化,方式是和平与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3)从现实利益的角度看,西方的做法使自己加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中国古代的朝贡贸易秉持厚往薄来的传统,郑和船队的远航活动没有使中国得到类似的“收益”。但是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西方的殖民政策不但给殖民地人民带去了深重的灾难,也破坏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得做法却提供了不同文明可以和谐相处。兼容并包的实例,也为当今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明朝郑和下西洋和西方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考查学生透过问题分析问题内在本质的能力。
延伸阅读: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如何使用高考真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习题也是如此,做的次数多了会理解得更深刻。之后有意识地进行总结,对高考题的命题思路、解题方法等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以下是2016年上海卷高考历史真题试卷及答案整理,供学生练习。
2016年上海市高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分)古希腊人所称的“美索不达米亚”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2.(2分)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3.(2分)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 )
4.(2分)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
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D.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
5.(2分)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表中应填入( )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2分)《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7.(2分)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8.(2分)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9.(2分)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如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收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10.(2分)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11.(2分)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会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他描述的是( )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德意志王朝战争
12.(2分)“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持以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 )
A.伏尔泰 B.狄德罗 C.卢梭 D.孟德斯鸠
13.(2分)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思想文化的变迁。如图,绘画最早可能作于( )
A.古典时代 B.中世纪前期 C.文艺复兴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14.(2分)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电气化
15.(2分)“‘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此言论应出自( )
A.俾斯麦 B.林肯 C.亚历山大二世 D.明治天皇
16.(2分)一个文弱书生最终成为驾驭千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成就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和“洋务派之父”。此人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奕 D.左宗棠
17.(2分)晚清设立的一个机构,不仅办理外交事务,还扶植一些现代化项目,如新式学堂、近代企业等。它经常遭到守旧派抨击,外国人也批评它办事不力。该机构是( )
A.总理衙门 B.同文馆 C.军机处 D.外务部
18.(2分)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19.(2分)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0.(2分)如图,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21.(2分)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其主要原因是( )
A.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
B.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
C.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
22.(2分)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
A.《时务报》 B.《新青年》 C.《民报》 D.《申报》
23.(2分)如图反映了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的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改订新约运动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民族经济发展 D.北伐战争爆发
24.(2分)“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25.(2分)《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
A.淮海战役胜利后 B.辽沈战役胜利后
C.渡江战役胜利后 D.平津战役胜利后
26.(2分)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 )
A.辛亥革命胜利 B.五四运动爆发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7.(2分)2016年4月,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28.(2分)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日建交
29.(2分)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有学者指出其存在史实错误,理由是当时( )
A.中国正面临内战全面爆发
B.上海已经沦陷为“孤岛”
C.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
D.中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0.(2分)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
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
C.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
D.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
31.(3分)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双璧,两者各有特色,其根本的不同点在于( )
A.撰修宗旨 B.语言风格 C.求真求实 D.编纂体例
32.(3分)如图,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德意志帝国特点的是( )
A.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B.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的联邦国家
C.德意志帝国实现了普选制
D.普鲁士邦在帝国中占据主导地位
33.(3分)“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 D.反对洋务运动
34.(3分)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这则新闻说明( )
A.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B.女性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
C.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
D.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
35.(3分)如图,漫画表达的主旨应是( )
A.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
B.英美等国态度暖昧,按兵不动
C.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
D.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12分)罗马法
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
(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
37.(14分)中华民族
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叙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8.(11分)租界见闻
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
租界之内,三国(指英、美、法)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美国和英国的租界联合起来,成立了类似于市政府的工部局,还有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法租界则有法国人建立的公董局。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这样运转良好。
上海警队(巡捕房)的组织相当完善,警力充足。警官包括欧洲人、印度人和清国人。欧洲人穿着规范的伦敦制服,印度人的警服介于伦敦和印度服装之间,而清国人的警服几乎与他们的传统服装没有区别。
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
问题:
(1)根据材料,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有哪些印象?
(2)你如何看待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
39.(13分)“全球化”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对此,人们的看法不一。观察下列漫画并回答问题:
问题:
(1)你认为漫画作者对全球化持何种态度?
(2)你是否认同作者的看法?
40.(25分)大航海时代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92年,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材料一
材料二
郑和船队每到一地,都要先向1当地的国王、酋长宣读明朝皇帝的诏书,赠送珍贵的礼品,然后用所带的瓷器、丝绸、麝香、铁器和金属货币,交换各国的珍珠、宝石、香料及珍禽异兽,还同当地人分享中国的历法、图书、冠服、乐器、度量衡器、种植技术等。
陛下应该下决心让我们成为基督徒,我相信只要开始做,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西班牙赢得大批主的皈依者、广大的领土和巨大的财富以及他们所有的人,毫无疑问,在这些土地上蕴藏着大量黄金,……这里还有宝石,有名贵的珍珠,取之不尽的香料……也许这里还有数量可观的棉花……
﹣哥伦布《航海日志》(1492年11月12日)
材料三
许多国家在郑和访问后,都与明朝建立邦交和贸易往来,部分国家的使团甚至搭乘郑和的船只来“朝贡”。有一次随船队到中国的各国使臣竞达到1200余人。满剌加、苏禄、浡泥的国王还亲自来到中国朝见皇帝,以表达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其中苏禄和浡泥国王在中国期间不幸病逝并葬在中国。
1519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带着600人,17匹马、10门大炮到达墨西哥,用三年时间征服了富庶的阿兹特克帝国。金字塔、庙宇和王宫都被夷为平地,拆下的石头被用于建造西班牙政府大楼和教堂。阿兹特克人也因杀戮和感染欧洲人带来的病毒而大量死亡,美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解体了,取而代之是欧洲的宗教、语言、文化和政府。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
(2)根据材料二,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
2016年上海市高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分)古希腊人所称的“美索不达米亚”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分析】本题考查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
【解答】A项①是古埃及文明发源地尼罗河,处于非洲,不符合题意;
B项②是美索不达米亚地处西亚,符合题意;
C项③是古希腊,处于欧洲,不符合题意;
D是④是古罗马,处于欧洲,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美索不达米亚(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土地)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前3500年后,苏美尔人先后在这里建立了很多奴隶制城邦世界的东方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巴比伦王国就坐落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2.(2分)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分析】本题考查了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是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冈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
【解答】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其年代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而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二里头遗址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能说明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
故选:C。
【点评】知识积累:
二里头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3.(2分)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汉字的形成演变,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字发展情况,甲骨文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文字,从考古发现中主要出现在商代。
【解答】从所学知识可知,周公所说的“惟殷先人”指商朝,其记载的主要文字是甲骨文,主要记载在甲骨或兽骨上,是已知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故C符合。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注意了解我国古代文字的演变历程,认识我国文字的演变总的趋势是越来越简洁。
4.(2分)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
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D.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
【分析】本题以牧野之战为切入点,考查公元纪年法。
【解答】首先明白一个世纪为一百年,1﹣100年为1世纪 101﹣200年为2世纪,前20年为世纪的初期,后20年为世纪的末期,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后的大数为末期,小数为初期,公元前则相反,然后进行推算。题干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因为是公元前,应属于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公元纪年法的掌握程度,纪年法我们在历史教材中经常遇到,但学生很少知道这种纪年法的由来,所以不好判断,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平时对历史知识的积累,积累多了才能轻松面对各种试题。
5.(2分)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表中应填入( )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综合的掌握,以及学生对材料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
【解答】由图片上“中国历史上以此重大社会转型”和“周王室式微,列国纷争”这些信息判断,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周王室式微,列国纷争”反映当时社会变化的政治原因﹣﹣分封制崩溃,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中取胜够竞相改革,所以④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所以①正确。所以组合选项组D正确。
故选:D。
【点评】组合选择题可以使用排除法。本题还要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阶级等方面的变化。
6.(2分)《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分析】由材料可知本题考点是郡县制,注意掌握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原因、郡县制的影响等。
【解答】材料的意思是:主张分封制和反对分封制这两派的辩论中,凡是为分封制辩护的,都是在说废话。…建立了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
由此可知,A项排除,因为被新的制度取代;C项不可选,因为郡国并行制度只在西汉一度实行,未存在两千年之久;取代分封制并存在两千年不能废除的是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以B正确;行省制度实行与元朝(公元1206年﹣1368年),明清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对行省制度进行了改革,所以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要注意区分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度、行省制度的更替顺序和各自的内涵。
7.(2分)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分析】本题考点知识是百家争鸣,要求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各派的思想主张,分析思想主张提出的原因。
【解答】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认为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后胜于今,主张通过社会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从材料中“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可以看出体现了进步史观,故A符合。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要求了解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注意辨别各派对当时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形势所提出的主张。
8.(2分)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程朱理学,了解儒家思想发展的演变过程和程朱理学的基本内容,注意区别宋明理学和陆王心学。
【解答】材料中的诗是出自朱熹的哲理诗《观书有感》,后两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使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才能达到新境界。这与朱熹的理学思想相符,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道德伦理即 所谓的三纲五常,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故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注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特别是宋明理学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内容。
9.(2分)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如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收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化。考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的外传。
【解答】首先我们来看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3﹣14世纪。这段期间中国处于宋元时期,13世纪末给出了马可•波罗的经历,说明这件事情发生在这之前。材料中出现了造纸、印刷术、指南针,说明和四大发明有关,因此选择与火药有关的,而且与时间相符合。因此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四大发明的外传:
指南针:大约在十二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火药:在12,13世纪,火药首先传入阿拉伯国家,然后传到希腊和欧洲乃至世界各地。
印刷术:在11世纪传到东南亚诸国。
造纸术:造纸术首先传入与我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随后传到了日本,大概是在公元105年。
10.(2分)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奥斯曼帝国的强大。
【解答】A.西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于286年被戴克里先分为两部分后把政权一分为二建立四帝共治制,罗马开始有东西两部的概念,位处西部的即最后分裂的西罗马帝国;而东部最后成为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
B.法兰克王国是5世纪末~10世纪末由日耳曼法兰克人在西欧建立的封建王国。
C.拜占庭帝国于七世纪中期达到极盛。
D.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之陆上交流达六世纪之久。在于十六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日趋顶盛,在十七世纪,其领土更达最高峰。而在海雷丁带领下,其海军更掌控地中海。兴盛时控制了亚、欧两大陆的陆上交通要道,对商人征收高额税,对陆上商贸产生了不利影响。正因为如此,欧洲商人渴望寻找到一条新的商路,由此拉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奥斯曼帝国的了解,属基础题。
11.(2分)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会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他描述的是( )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德意志王朝战争
【分析】通过材料可知考查光荣革命,重点是掌握英国光荣革命的作用。
【解答】材料中出现了两组词汇:新教、天主教和法律议会、君主。这是典型的与宗教改革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有关的内容。首先排除德意志,因为在德意志资产阶级革命中没有涉及到国王。提到议会就排除了美国,因为美国没有设立议会。再结合内容,我们知道英国的光荣革命是典型的互相妥协的产物,而法国大革相对彻底,废除了国王,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光荣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12.(2分)“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持以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 )
A.伏尔泰 B.狄德罗 C.卢梭 D.孟德斯鸠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的观点。高考中经常考查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影响。
【解答】A项伏尔泰的观点有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反对财产上的不平等,不符合题意;
B项狄德罗的观点坚持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协议。他指出,能够实现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体,任何政体都是要改变的,它的生命同动物的生命一样,必然趋于死亡。封建专制政体终会消逝,由适合人性的政体取而代之,不符合题意。
C项卢梭的观点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赋人权、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制,不符合题意;
D项根据材料“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可知这是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法律应是理性的体现,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天赋人权、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核心)、法律应是理性的体现。
13.(2分)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思想文化的变迁。如图,绘画最早可能作于( )
A.古典时代 B.中世纪前期 C.文艺复兴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特点。
【解答】文艺复兴的艺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现实与人文。这包括了人的感观,人的信仰,人的性欲,以及人的世界观。这时期的作品都要求打破封建神权,打破封建的禁欲主义。打破封建制度对人精神甚至是肉体的封锁。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特点的了解,考查学生图片分析的能力。
14.(2分)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电气化
【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重点是掌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解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应该是指农业文明下英国人的生活状态;“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工业文明的到来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所以,据题干的信息显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改变了社会生活,A项符合题意;B和D则分别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因此排除BD;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反映工业革命使人们从农村向城市大量迁徙和城市人口的激增,所以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英国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15.(2分)“‘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此言论应出自( )
A.俾斯麦 B.林肯 C.亚历山大二世 D.明治天皇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美国内战的背景。美国内战(1861﹣1865),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参战双方为北方美利坚合众国和南方的美利坚联盟国。战争最终以北方联邦胜利告终,战争之初本为一场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后来演变为一场为了黑奴自由的新生而战的革命战争。
【解答】“一半奴役”指的是美国南方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还存在的奴隶制度,即美国黑人没有获得自由而仍然被奴役;“一半自由”指的是北方废除奴隶制而是一个自由的社会这反映了美国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南北矛盾坚锐而爆发战争,南方自立联盟而要与美国联邦脱离,美国面临着分裂的危险。根据材料分析主要指的是美国内战的背景。
A项是德国的宰相,不符合题意;
B项材料是1858年林肯发表的演说,符合题意;
C项是俄国沙皇,不符合题意;
D项是日本天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知识积累:
美国内战:
由于林肯的总统胜选,奴隶州失去了在参议院的权力平衡,并将会面对在总统府和国会在数十年控制后的持续弱势。南方人感到面对种种威胁,只能以单方面行使州权脱离联邦作为最后手段。来自美国北方的共和党人林肯虽然不是解放黑奴的倡言者,但他认为蓄奴不人道,反对扩大蓄奴,而一向以奴隶来发展产业的南方对此感到强烈反对。然而,北方对于南方这种工人的垄断者亦产生仇视心理,双方开始出现矛盾。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而林肯在政纲中提及的保护关税及《宅地法》大大削弱了南方奴隶主的利益。这使南卡罗来纳州在1861年旋即宣布退出联邦,而南方各州亦纷纷响应南卡罗来纳州,脱离联邦,并成立美利坚联盟,推举来自肯塔基州的杰弗逊•戴维斯为总统。随后林肯有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废除了黑奴制度。使人民群众和黑奴的革命情绪迅速高涨,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1863年夏,北方军队转入反攻,鲁蒂斯堡之战。1865年4月,持续四年之久的内战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16.(2分)一个文弱书生最终成为驾驭千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成就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和“洋务派之父”。此人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奕 D.左宗棠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曾国藩。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无湘不成军”指的是湘军,湘军是由曾国藩创立的。曾国藩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同治中兴的功臣之一。因此这个人就是曾国藩,故A项正确。
故选:A。
【点评】曾国藩(1811﹣1872年),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郎。他崇尚程朱理学。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江南大营溃散以后,清政府升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浙、苏、皖、赣四省军务。曾国藩提倡“捕人要多,杀人要快”。这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被称为“曾剃头”。他举办洋务,建立新式军火工业,制造武器,武装湘军。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成为地方上势力最大的实力派。不久,他就病死了。
17.(2分)晚清设立的一个机构,不仅办理外交事务,还扶植一些现代化项目,如新式学堂、近代企业等。它经常遭到守旧派抨击,外国人也批评它办事不力。该机构是( )
A.总理衙门 B.同文馆 C.军机处 D.外务部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考查总理衙门的设立。
【解答】根据材料中这一机构是“外交事务”,故排除B项。
根据材料中的“现代化项目”排除D项。
时间限定是“晚清”,故排除C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理衙门是办理外交事务,扶植一些现代化项目的中央机构,故A项正确。
故选:A。
【点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18.(2分)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之潮流,着重理解“中体西用”思想。
【解答】“中体西用”思想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中洋务派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国家命运的根本,采用西方近代科技,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A项指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故排除;
B项中的意思是中国优点是道,即纲常名教,是根本的,西方长处是器物即技术,是次要的。故符合;
C项把东西方对立,不符合;D项是平等看待东西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信息,理解“中体西用”的含义,了解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活动。
19.(2分)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分析】本题考查《马关条约》.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台湾的割占。
【解答】由材料“光绪皇帝”“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可知,反映的是近代台湾的割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知该条约是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评】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是:①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③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白银;④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4个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⑤准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
20.(2分)如图,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分析】本题考查梁启超的民主思想。考查梁启超的著作《瓜分危言》。
【解答】材料中给出了三种权力的归属问题,把中国的这三项权力被哪些国家瓜分写的直截了当。《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和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天演论》主要讲述了宇宙过程中的自然力量与伦理过程中的人为力量相互激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根本问题。《建国方略》是孙中山为建设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勾画的蓝图,是一本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论著;《瓜分危言》揭露帝国主义欲瓜分中国的野心。因此题干反映的是梁启超的《瓜分危言》,故C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1、民主思想:
(1)维新运动时期﹣君主立宪思想;民权思想;教育改革。将批判专制﹣民权思想﹣发展学校教育相结合,(张扬民权和封建专制紧密结合起来,伸民权与广民智联系起来。
(2)维新运动后﹣度更趋进步:一度倾向革命。
2、梁启超思想的特点:①阐述思想更激进,民权思想更突出;②维新运动后其思想更进步。
21.(2分)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其主要原因是( )
A.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
B.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
C.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考查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解答】张謇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对自己办厂经历感觉到非常艰辛不易。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来自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其他选项都不是主要因素,因此选择D选项。
故选:D。
【点评】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1)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后天畸形。由于先天不足,使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方向主要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而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4)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2.(2分)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
A.《时务报》 B.《新青年》 C.《民报》 D.《申报》
【分析】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解答】A项《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是当时维新派最重要的、影响最大的机关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刊。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材料强调“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不符合题意;
B项《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民主和新文学。而材料强调“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符合题意;
C项《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不符合题意;
D项《申报》是1872年英商美查同伍华特、普莱亚、麦洛基合资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商业报纸。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解题的关键在于识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报刊。
23.(2分)如图反映了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的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改订新约运动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民族经济发展 D.北伐战争爆发
【分析】本题考查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措施改订新约。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内容主要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
【解答】A项图片主要反映了中国关税收入增加,这与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有关,符合题意;
B项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是1912年1月1日至1912年3月12日,图片的时间是1913年至1929年,不符合题意;
C项订新约运动关税改革提高了进口洋货的销售成本,由此提升了民族工业品的市场竞争力,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不符合题意;
D项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目的是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与关税增加没有关系,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知识积累:
改订新约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的政策。1927年底,蒋介石发表谈话,停止对苏贸易,驱逐苏联侨民,宣布与苏联断交。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南京国民政府“改定新约运动”,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又很不彻底,其有关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实质是一纸空文。
24.(2分)“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考查中华民国成立之初的形势。
【解答】由材料“国体初建,民权未张”“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民国”可知,是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建立之初。故C项正确。
故选:C。
【点评】中华民国的成立是辛亥革命的高潮部分,也是重要成果之一,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它的时间分期、措施、影响,还需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相关知识。
25.(2分)《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
A.淮海战役胜利后 B.辽沈战役胜利后
C.渡江战役胜利后 D.平津战役胜利后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民解放战争中的战役,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以及与所学知识相结合的能力。
【解答】题干中“王府百货店”在北平。
A项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不符合题意;
B项辽沈战役解放的是辽宁沈阳,属于东北地区,不符合题意;
C项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解放长江以南地区,不符合题意;
D项平津战役解放的北平与天津,题干中“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正是庆祝北平解放,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人民解放战争中的战役。解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各个战役解放的地区。
26.(2分)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 )
A.辛亥革命胜利 B.五四运动爆发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答】抓住题干关键词“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保证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使中国革命有了马列主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故C项正确。
故选:C。
【点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了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27.(2分)2016年4月,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答】A项经济特区设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题干中强调的是“安徽”,不符合题意;
B项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与题干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成为改革的标志”相符;
C项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它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不符合题意;
D项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不是首先从安徽开始,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中国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
28.(2分)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日建交
【分析】本题考查了中美关系正常化。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表现为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解答】A项图中第三次高潮的时间是1979年。随着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国同日本、欧洲的联邦德国、英国等国家,美洲的加拿大等国家,大洋州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建立了外交关系,掀起新中国第三次外交高潮。
B项是1953年提出,不符合图片中的时间;
C项是2001年加入,不符合图片中的时间;
D项中日建交是由于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解题的关键是要掌握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29.(2分)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有学者指出其存在史实错误,理由是当时( )
A.中国正面临内战全面爆发
B.上海已经沦陷为“孤岛”
C.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
D.中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分析】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
【解答】抓住题干时间“1948年”,中国内战已经爆发,故A项错误。
B项说法错误,应排除。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之一,而且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故D项与题意不符。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它的货币制度实质上是一种以美元﹣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其汇率制度则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因此不可能出现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故C项正确。
故选:C。
【点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2.实行美元﹣﹣黄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布。
3.规定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机制。
4.取消外汇管制。
5.设立稀缺货币条款。
30.(2分)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
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
C.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
D.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
【分析】考查历史辨析题,重在考查辨析的方法和能力。
【解答】“一个历史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就是说事件之间存在着递进关系,或者存在着由大到小的关系,A选项符合这个逻辑关系;
B项存在因果关系,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推动国际工人运动,指导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成功又推动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B不符题意;
C项的后两者是并列的关系,是罗斯福新政的两个方面的措施,C项错误;
D项也不符题意,德国突袭波兰是二战开始的标志,德国战败,是欧洲战场反法西斯胜利的标志。
故选:A。
【点评】关键是对历史史实的掌握,其次是思维逻辑的能力培养。
31.(3分)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双璧,两者各有特色,其根本的不同点在于( )
A.撰修宗旨 B.语言风格 C.求真求实 D.编纂体例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史学的发展。考查司马迁的《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不同点。
【解答】本题关键的是抓住“根本”这一限定词。根本不同点往往在性质或者目的上。《史记》的编纂宗旨是个人和家庭的事业;《资治通鉴》则是为了警醒皇帝,这是根本的区别。此外编纂体例一个是纪传体,一个是编年体,语言风格也有差异,但在真实性上两者没有差异。故A项最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史记》以人物纪,传为主,辅以表、书,合编年、纪事诸史书文体之长,创造了史书的纪传体新体裁,成为此后两千年王朝正史编纂形式的规范。《史记》文字生动,语言精练,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经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通过历代政治史的演变,评价各种政治理论的优劣,比较历代政治实践的得失,为统治阶级统治服务。
32.(3分)如图,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德意志帝国特点的是( )
A.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B.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的联邦国家
C.德意志帝国实现了普选制
D.普鲁士邦在帝国中占据主导地位
【分析】由题干可知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关键是掌握《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影响。
【解答】“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反映出德国是中央集权的联邦制国家,A排除;
“帝国立法权由…行使之”“普鲁士国王享有…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说明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所以B正确;
D项描述与材料没有联系,所以不能选;只有帝国议会实行普选,所以C项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解题的关键在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33.(3分)“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 D.反对洋务运动
【分析】本题以慈禧对维新变法的态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解答】“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说明要延续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思想,慈禧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变法的,但是她要求“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也就是说制度上不能改变,因为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因此A选项最准确;
B选项没有反映材料,不符合题意;
C选项材料表明慈禧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变法的,不变的是制度,不符合题意;
D选项错误,材料延续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思想,不是反对洋务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维新变法,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进行分析即得。
34.(3分)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这则新闻说明( )
A.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B.女性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
C.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
D.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
【分析】女权意识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查女权意识的提高。
【解答】材料强调女权问题,说明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提高,但是这种提高是要受到很多传统观念的限制,说明女性在平等的道路艰难曲折,故D项最符合题意。
AB两项体现了材料的部分信息,应排除。
“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说明女性是有条件接受的,并不是完全反对,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评】关于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它的原因、表现、特征以及影响。
35.(3分)如图,漫画表达的主旨应是( )
A.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
B.英美等国态度暖昧,按兵不动
C.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
D.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应该重点掌握抗日战争的时间、过程。
【解答】由漫画内容来看,它客观而夸张地反映了1937年10月中国已处于全面抗日时期,日本人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而欧美大国采取绥靖政策。这个时期中国刚刚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法西斯顽强斗争的一幕,C选项最恰当。
漫画中旁边的人表示的就是英美等国,因此也反映出当时英美的暧昧态度,但这不是材料主体;A选项虽然没有错误,但是不能反映出中国的态度;D选项根本没抓住材料的要旨,是错误的一项。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了抗日战争,解题的关键在于了解漫画具有讽刺和揭露批判的功能,能够从漫画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与所学知识的有效结合。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12分)罗马法
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
(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
【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考查罗马法体系。
(2)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考查能准确区分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能准确区分材料中的客观性事实和主观性认。
【解答】(1)我们一般将材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十二铜表法》和《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都是在当时编撰出来的,是第一手史料;《罗马法词典》和《古代罗马史》都是经过后人整理的,是第二手史料。
(2)所谓的陈述就是叙述历史事实,没有表达个人的观点;所谓评价就是结合历史事实给出一定的观点和态度。①③是对法律条文的一种直接引述,没有任何的个人观点和态度;②④是根据①③做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
(3)对于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将眼光放在教材上,联系罗马社会的社会背景,分析各个因素对这一事件的影响。从经济角度、政治角度、社会角度和思想文化角度来分析。因为罗马历史中重要的就是法律,所以可以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
故答案为:
(1)一手史料:[2]、[3];二手史料:[1]、[4]
(2)陈述:①、③;评价:②、④
(3)示例:从社会层面来说,伴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大量战俘沦为罗马奴隶,奴隶在人口中的比例剧增,引发了释奴的现实需求;从法学层面来说,作为罗马法学思想基础的自然法思想,肯定包括奴隶在内的所有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为释放奴隶提供了理论依据。
【点评】考查罗马法体系,关于罗马法,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它的发展历程、内容、特点、实质以及影响。
37.(14分)中华民族
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叙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分析】本题考查的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是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去考查的。答题时按照时间顺序,结合各个历史时期归纳,力求答案完整。
【解答】本题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去考查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答题时要注意联系历史事件,史论结合。在回答时抓住一个关键性核心词民族关系,围绕核心一步步论述。在给出材料时可以根据中国历史的发展顺序进行概括,如秦汉时期汉民族开始形成,措施是开边移民、开通两域,加强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推行改革,加强汉族与少数民族双向交流;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措施是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宋辽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元朝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措施是疆域扩大,行省制的创置、宣政院及澎湖巡检司的设立;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措施是设伊犁将军、驻臧大臣等,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从头到尾梳理,这样可以避免遗漏,也可以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故答案为: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在中华文明的初始阶段,中原是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秦汉时期,通过开边移民、开通两域,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汉民族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推行改革,汉族与少数民族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隋唐时期,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成就了文化的繁荣与恢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宋辽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蒙元时期,疆域扩大,行省制的创置、宣政院及澎湖巡检司的设立,使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被置于重要的统一管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明清时期,设伊犁将军、驻臧大臣等,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总之,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文明区域不断扩大,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多元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点评】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关键的核心词民族关系,按照历史的顺时顺序进行概括。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
形成和初步发展:公元前221年,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汉朝初步发展;
繁荣: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空前发展时期;
新发展:元朝时,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有了新发展;
巩固: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
38.(11分)租界见闻
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
租界之内,三国(指英、美、法)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美国和英国的租界联合起来,成立了类似于市政府的工部局,还有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法租界则有法国人建立的公董局。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这样运转良好。
上海警队(巡捕房)的组织相当完善,警力充足。警官包括欧洲人、印度人和清国人。欧洲人穿着规范的伦敦制服,印度人的警服介于伦敦和印度服装之间,而清国人的警服几乎与他们的传统服装没有区别。
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
问题:
(1)根据材料,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有哪些印象?
(2)你如何看待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上海租界的特点。
(2)本题主要考查如何客观评价作者作为一个外国人对上海租界的描述。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的关键就是概括出材料的基本内容,要求学生提炼的语言要精炼,抓住要领。材料主要就是围绕着行政权和警队的问题来展开,此外还涉及到了一定的公共管理措施。
(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评价。本题关键就是要发表出自己的态度,因此态度要足够鲜明。此外在论述自己的态度时要充分地结合材料,做到言之有物。对材料的理解要充分,一分为二的看待租界这一问题,不能一棒子打死。
故答案为:
(1)租界内行政管理自成一体;租界警队组织完善;拥有比较完善的公共管理设施。
(2)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有其符合事实的一面。在西方人的管理下,租界内出现了近代城市供水网络、公共照明系统以及公共道路系统,治安保障机制比较完备,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作者外国人的身份,他对租界的市政管理大加赞美,却忽视了以工部局为代表的“独立的行政权力”,是脱离中国政府行政管理和法律管辖的殖民政权,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侵害。租界内的公共管理系统虽然完善,但主要是为了保障外国人生活的安全与与舒适。这些都表明租界乃“国中之国”的事实。
【点评】本题以“上海租界”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39.(13分)“全球化”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对此,人们的看法不一。观察下列漫画并回答问题:
问题:
(1)你认为漫画作者对全球化持何种态度?
(2)你是否认同作者的看法?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认识。
(2)本题主要考查如何正确评价经济全球化。
【解答】(1)从漫画可以看出作者把全球化比作是一条大蛇把地球吞入口中,这是批判悲观的态度。
(2)很明显,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结合教材知识,一分为二的评价经济全球化。
故答案为:
(1)批判悲观。
(2)我认为全球化使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经济的融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加强了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关系;区域一体化为全球化提供了范例。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全球协调机制,有利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构建;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促进其现代化进程。
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全球化的实质使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加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南北关系”日趋紧张:全球化使能源消耗增速,能源危机与能源冲突跌现,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出现温室效应、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等现象;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凸显,各种流行性疾病传播速度加快,危险程度增加。总之,经济全球化把人类社会的联系发展到一个全所未有的高度,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认识。
40.(25分)大航海时代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92年,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材料一
郑和船队哥伦布船队
规模最多200艘、最少62艘第一次3艘,最多17艘
船种各船种分别负责指挥,运粮、运兵等第一次1艘旗舰,2艘轻快帆船
配备配有水手、船师、工匠、医生、翻译、武装人员第一次航行带了约15个月的食物第一次航行带了约15个月的食物
材料二
郑和船队每到一地,都要先向1当地的国王、酋长宣读明朝皇帝的诏书,赠送珍贵的礼品,然后用所带的瓷器、丝绸、麝香、铁器和金属货币,交换各国的珍珠、宝石、香料及珍禽异兽,还同当地人分享中国的历法、图书、冠服、乐器、度量衡器、种植技术等。
陛下应该下决心让我们成为基督徒,我相信只要开始做,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为西班牙赢得大批主的皈依者、广大的领土和巨大的财富以及他们所有的人,毫无疑问,在这些土地上蕴藏着大量黄金,……这里还有宝石,有名贵的珍珠,取之不尽的香料……也许这里还有数量可观的棉花……
﹣哥伦布《航海日志》(1492年11月12日)
材料三
许多国家在郑和访问后,都与明朝建立邦交和贸易往来,部分国家的使团甚至搭乘郑和的船只来“朝贡”。有一次随船队到中国的各国使臣竞达到1200余人。满剌加、苏禄、浡泥的国王还亲自来到中国朝见皇帝,以表达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其中苏禄和浡泥国王在中国期间不幸病逝并葬在中国。
1519年,西班牙人科尔特斯带着600人,17匹马、10门大炮到达墨西哥,用三年时间征服了富庶的阿兹特克帝国。金字塔、庙宇和王宫都被夷为平地,拆下的石头被用于建造西班牙政府大楼和教堂。阿兹特克人也因杀戮和感染欧洲人带来的病毒而大量死亡,美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解体了,取而代之是欧洲的宗教、语言、文化和政府。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
(2)根据材料二,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郑和船队与哥伦布船队在规模、船种和配备上的对比,以此考查其背后的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的差距。
(2)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
(3)本题主要考查对于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的评价。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图表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图表中可以看出郑和船队无论是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配备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两者的远洋航行都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由此可见两国政府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上的差距。
(2)本题从题干材料“许多国家在郑和访问后,都与明朝建立邦交和贸易往来,部分国家的使团甚至搭乘郑和的船只来朝贡”可见郑和航行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交流文化,方式是和平与互利;从题干材料“征服”“被夷为平地”“因杀戮和感染欧洲人带来的病毒而大量死亡,美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解体了,取而代之是欧洲的宗教、语言、文化和政府。”可见哥伦布的目的是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3)本题可从现实利益角度和全球发展的角度多方面去评价。
故答案为:
(1)郑和船队无论是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由此也可以其背后的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的差距。
(2)郑和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交流文化,方式是和平与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3)从现实利益的角度看,西方的做法使自己加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中国古代的朝贡贸易秉持厚往薄来的传统,郑和船队的远航活动没有使中国得到类似的“收益”。但是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西方的殖民政策不但给殖民地人民带去了深重的灾难,也破坏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得做法却提供了不同文明可以和谐相处。兼容并包的实例,也为当今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明朝郑和下西洋和西方新航路开辟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考查学生透过问题分析问题内在本质的能力。
延伸阅读: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语文 |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语文 |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 |
高考语文 |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数学 |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
高二数学 |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 |
高考数学 |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英语 |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 |
高二英语 |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 |
高考英语 |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物理 |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 |
高二物理 |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 |
高考物理 |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化学 |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化学 |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 |
高考化学 |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