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导读:2021湖南高考报名考生共57.49万人,除保送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师范生等考生外,实际考生近40.02万人,其中普通高考考生37.22万人(历史类考生16.58万人,占44.55%;物理类考生20.64万,占55.45%)。
一、单科选考分析
以下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实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届学生(刚刚结束高考的本届高三学生)的各科选考数据,从整体来看各省选科占比相对比较均衡,最受欢迎的科目是生物。
↑表格来源:自主选拔在线,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1、两个首选科目差距不大,偏文科人数较往年有所上涨
首先从首选的物理、历史两个科目来看,总体来说选考两科的比例很接近。而首选历史或物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考生的偏文理程度,我们通过对比2019年其中六个省份的文科生占比情况(见下表)发现,大部分省份的偏文科比例都有所上涨。
说明:表中2019文科占比数据是基于2019年各省发布的一分一段表文理人数计算而来,艺术类考生暂未计入。
2、生物成热门,政治受冷落
为方便大家直观的看出各科目选考比例,我们将这届七省选考数据转换成柱状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生物的选考比例高居首位,紧接着就是物理和地理两门科目选考人数最多,其次就是历史、化学。而政治科目选考人数最少,这可能与政治这门学科背诵内容多、不容易拿高分的特性有关。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开放性试题如何回答更有亮点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全国卷文综历史第41或42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此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提供给分的等级及标准,所以给阅卷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此类试题一出现,就以其能较好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及历史研究潜力,获得教学界及历史研究人员的普遍称赞。因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此类试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试题求同思维的不足。本文整理了有关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如何回答会更有亮点的方法介绍,分享给学生进行阅读。
1命题视角及意图
从近三年全国卷第41或42题考查的内容看,主要涉及西方启蒙思想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系(2016年全国Ⅰ卷)、唐朝中外文化交流(2016年全国Ⅱ卷)、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2016年全国Ⅲ卷)、14—17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2017年Ⅰ卷)、物理学的发展(钟表的演变,2017年全国Ⅱ卷)、近代中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和中国的近代化(2017年全国Ⅲ卷)、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故事梗概(2018年全国Ⅰ卷)、洋务运动时近代企业发展案例(2018年全国Ⅱ卷)、汉书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2018年全国Ⅲ卷)。从以上统计可知,命题突出中西方对比、资产阶级代议制、近代社会经济、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2018年全国Ⅲ卷)等。从史观的角度看,重点突出社会史观、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从问题呈现的方式看,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围绕论题进行论述或阐释,二是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述,三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加以分析,四是从故事中提取一个情节并加以概述和评价,五是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加以说明,六是对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说明。
从上面内容及命题视角可看出,此类试题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材料(选材)丰富,灵活多变,设计(情境)巧妙,视野开阔,答案多元开放,有较好的区分度。重在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思维、研究潜力等。具体表现为:其一,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论证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如2016年全国Ⅲ卷要求从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中提取信息等;其二,考查考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如2016年全国Ⅰ卷,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分析论证;其三,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如2016年全国Ⅱ卷,要求考生在准确解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等;其四,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独立提出观点,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等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即考查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2018年全国Ⅲ卷,考查的核心素养涉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因此,解题时,考生要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围绕材料主旨——东汉史学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拟定论题,可以从东汉史学家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等角度拟定论题。
2命题特点及发展趋势
全国卷第41或42题,总地来讲,呈现出开放性、能力性、学术性、创新性等多方面的特点。具体特点及发展趋势可总结如下:
1.不断创新,年年“变脸”
此题自2011年面世以来,每年都有变化,甚至同一年的几套试题,在形式上都有一定变化。以近三年为例来说明。2016年全国卷1~3套试题设问分别是:根据材料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作简要阐述(拟定论题)、根据示意图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提炼观点)、从商埠分布示意图中提取信息并加以分析(提取信息)。提供的材料分别是纯文字材料、图文结合、纯图示。2017年全国卷1—3套试题的设问分别是:从表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围绕材料结合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2017年试题虽都是要求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但材料呈现的方式及考查的能力是有区别的,全国Ⅰ卷要求考生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拟定论题,全国Ⅱ卷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论题,全国Ⅲ卷要求围绕史料结合史实拟定论题。2018年全国1~3套试题的设问分别是:从小说故事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说明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进行评说、从材料(案例)中提炼一个启示并予以说明、对《汉书·古今人表》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2.关注社会热点,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
全国卷第41或42题注重对历史思维、研究潜力的考查,但从近年试题的内容看,选材注意社会热点的隐性介入。如2016年全国Ⅱ卷第41题取材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和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2018年全国Ⅲ卷第42题取材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折射了重视传统文化这一热点;2016年全国Ⅰ卷第41题取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要求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拟论题,折射了制度创新这一社会热点;2016年全国Ⅲ卷第41题取材清末自开商埠信息,折射了改革开放这一社会热点;2017年全国Ⅱ卷第42题取材约翰·哈萨德的《时间社会学》,实际上折射了重视科技转化与运用这一社会热点等。同时,在考查功能上,注重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41题,可算近年的经典题目,从命题技巧看,要求考生从杂乱的史实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进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从材料形式看,以表格形式列举了14-17世纪中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领域中的部分重大事件,这既是命题者的情境设计,也是答题者的重要素材;从学科能力来看,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大能力;从学科素养看,涉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从时代性看,该题回应了“一带一路”、祖国统一、国际视野等热点问题,体现了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
3.试题命制与学术研究密切联系
由于教材编写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可能随时改变,所以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材观点的相对滞后。高考除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外,还有一项功能,就是推动中学教育的改革。高考历史试题通过引入学术研究成果和历史研究前沿信息,迫使中学老师不断学习,关注学术界研究的最新信息,从而打通中学与大学的联系,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兴人才。如2017年全国Ⅱ卷第42题关于钟表的演变,将社会学、计量史学引入历史研究当中;2018年全国Ⅰ卷第42题,从小说故事入手,引入历史现象研究,这是历史研究的新思路、新领域;2018年全国Ⅱ卷第42题,是将案例研究、家族史研究这一史学研究热点运用于高考试题的尝试。
4.答案多元,全方位开放
此类试题命题者没有提供参考答案,只给了赋分等级及标准,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如2016年全国Ⅱ卷第41题主要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意在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玄奘和鉴真分别为中印、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根据这一内容,可提炼出:唐朝文化兼收并蓄、领先世界。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思考,可提炼出: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考虑,可提炼出:中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观点提出后,结合史实来论述。如“唐朝文化兼收并蓄、领先世界”这一观点,可结合唐朝的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成就进行论述。“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这一观点可从火药、造纸术及印刷术等重大发明的外传方面进行论述。“中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观点可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明代郑和下西洋等方面进行论述。
5.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此类试题虽年年有“变”,但保持了相对稳定,答案开放未变,围绕历史学科基本能力考查没有变,测试考生学科素养未变,考查学生研究潜力没有变。变中求新,材料呈现的方式更加讲究技巧和策略,如引入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史学研究热点等。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三套试卷的第42题,都保持了此题的一些特色,如开放性:据材料自拟论题,或提出观点并进行阐述,或提出信息并说明等。但在材料情境的设置上有了新的突破,2018年全国Ⅰ卷用小说故事梗概切入,选择小说故事情节与历史现象的印证,大大拓宽了命题思路。
从上面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此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从“评论学者观点”发展到“叙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考生根据已有信息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合的角度作答。近三年的设问都是根据材料自拟论题(或提出观点,或提炼启示)并进行阐述。从“学者观点”到“自成一说”,角度更多,开放度更大。视野开阔,贯通中外,立意高远,直通热点。
另外,试题注重对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杯)和四大学科能力(获取和提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查。
3答题规律总结
近年来,新课标全国卷第41或42题,命制模式基本稳定和成熟,其设问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对主题、探讨方向、答题思路进行引导的前提下考查考生的开放性思维以及独立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这类试题的典型特征是开放性与探究性并重,因此锁定试题考查的主题和方向是答好此类试题的关键。解答第41或42题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探究其原因、意义或者规律等,这一探究过程正是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等的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下面用具体事例予以总结。
1.解答此类试题的一般法则
(1)从答案结构看:此类试题的答案结构一般为:是什么(观点)+为什么(论证)+会怎样(总结)。
“是什么”,即根据材料提出观点或者拟定论题等,观点或论题一定是客观的、理性的。“为什么”,即得出该观点或论题的依据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用具体的史实加以分析、论证或阐述,揭示事物本质。“会怎样”,即小结,要做到首尾呼应。也可以用概述性的语言对观点进行点评作为小结。要注意运用历史学科语言,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全面。
以2017年全国Ⅲ卷第42题为例来说明。该题要求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该题考查近代中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和中国的近代化,意在考查考生独立提出观点,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其一,要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围绕材料主旨拟定论题,可以是中西方文明冲突或中国近代化趋势,也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其二,要围绕论题进行阐述,以中国近代史的历史知识为依据,史论结合。
根据材料主旨,可拟论题(是什么)为:传统小农经济的解体和近代工业的兴起或外国入侵与中国近代工业产生。阐述(为什么):鸦片战争以后,大量洋货涌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19世纪六七十代,随着小农经济的进一 步解体、洋务企业的诱导和外商企业的刺激,近代民族工业在沿海一带逐渐兴起。总结(会怎样):尽管近代工业在中国经济结构中不占主导地位,并不断受到阻碍,但依然艰难地发展,推动中国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
(2)从类型看,不同类型有不同的答题思路。
第一,观点论证、评述题。题目中常见的行为动词有评述、评论、评析、探讨、探究等。此类试题一般分三步解答:第一步,提出观点或论题“为何”(是什么);第二步,针对观点或论题,阐述“缘何”(为什么),运用史实论证或说明;第三步,总结“升华”(启迪或影响)。
第二,信息分析说明题。此类题目的基本答题模式是:信息提炼(从材料中获取)+阐释说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回答原因或影响)+总结归纳。
第三,公式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要紧扣题干信息,表明自己所持观点(是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为什么或怎么样)。
第四,开放型小论文题。此类试题的答题步骤一般为四步:其一,提出观点“为何”(是什么);其二,表明态度及或看法;其三,论证“缘何”(为什么);其四,总结。
(3)经典试题举例分析。
上面将此类试题大致分成四类,但在实际命制过程中,并不是中规中矩的,而是根据能力考查的需要灵活多变,如2017年全国Ⅱ卷第42题,既不是单纯提出观点或根据材料自拟论题,也不是单纯提取信息并阐述或说明,而是要求在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的基础上拟定一个论题,这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就更高了。遇到这样的试题该如何办?大致可按四步法来进行。第一步:判断题型及特点。该题为表格类分析题,以时间为线索,要求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第二步:审读材料,确定论题。例如,根据“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可提炼出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等。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论证。如果选择第一种论题,就从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这几个时期生产力的不同发展情况入手,论述科技发展对钟表(计时器)的影响;如果选择第二种论题,则主要从不同时期钟表(计时器)的使用对象入手进行分析。第四步: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总结,呼应论题。
示例:论题——物理学的发展与钟表。简述——近代早期,经典物理学处于形成时期,研究对象是物体,机械钟表计时不够精确;从19世纪末开始,物理学研究逐渐深入到物质内部,出现原子物理学,在此基础上,制造出原子钟,精确度得到极大提高,这表明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钟表的进步和升级。
关于小论文类,可概括为四句话:先表态,明确分;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找史实,得史实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规范答题,得规范逻辑分。解题步骤分为四步:
第一步:提取观点。观点要求一要具体,不要用抽象的语言一笔带过;二要明确,不要含糊,如果观点中有形象的概括或其他专门术语,一定要用相关历史知识解析到位;三要注意是提取全部观点还是其中一个或几个观点,若是后者,一定要提取对自己来说易评和易证的观点。
第二步:表明态度及看法。该表态的表态,该阐释的阐释。同意的话就不用写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不同意,则要把自己的看法明确说出来,另外表明态度及看法也要考虑易证,自己能不能充分说明,否则不能自圆其说就得不偿失了。
第三步:论证。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论证的时候要注意是单一层次的观点还是多层次观点,如果是单一观点就要多点论证,一般不少于三个角度;如果是多层观点就要分层论证,因果明确,史论结合,论证要尽量充分,逻辑合理,史实准确。由于论证是做题的中心环节,这里再多说几句。论证要能自圆其说,首先,史实要准确,这里的准确既指史实不能有错,也指史实要用对地方,不能风马牛不相及;其次,就是逻辑要合理,史论结合,尤其是因果关系、主次关系不要搞混;最后,就是论据数量上不能太少,否则也显得不充分。
第四步:总结。回扣观点,升华总结。这样才能显得严谨、论证过程完整。具体可参看前面所讲的2016年全国Ⅱ卷第41题的解题过程。
2.解答此类试题易出现的误区
解答开放型试题最重要的是选好论点(论题),因为论点(论题)一旦选错,后面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经常出现的论点(论题)错误类型主要有四种。其一,论点(论题)大而无边。此类论点(论题)往往将题干历史材料虚化,把哲学课中的观点移植到历史中来,而具体论证过程则沦为哲学玄思。如2016年全国Ⅱ卷第41题,有学生拟的论题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世界领先。这就显得太宽、太大,不好把握,也背离了材料的主旨。其二,论点过于狭窄而无法论证。这类观点本身往往是一个具体史实,无法提炼、升华与概括,从而导致无法论证。其三,替换材料中的概念。例如,以“A与B”为论题的设问,在拟定论点时,我们直接使用A、B这两个名词概念即可,替换往往导致概念的窄化与泛化。如2016年全国Ⅰ卷第41题,有学生拟的论题为:君主立宪制是英国国情的选择。显然不合题意,原意的要求是制度构想与实践,这里变成了制度选择与合理性。其四,论点恰当但缺乏相应史实。有时即使我们选择了一个正确的论点,但由于历史知识储备有限,无法提供相应的史实给予支撑。如2018年全国Ⅱ卷第42题,有学生得出启示:宽松的宗教政策有利于现代化进程。这个观点肯定是正确的,但因学生的知识视野相对有限,不易找到相应的史实依据,因此要尽量避免。
综上所述,在解答此类试题时,论点的选择既要切题又要适中,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支撑,要将史实与论点紧密结合。
更多一手课程报名优惠
请扫描关注
新东方长沙学校官方微信
升初名校真题
中考历年真题
一键扫描获取!!!
扫码关注“长沙升学那些事”公众号
带你了解更多升学信息
导读:全国卷文综历史第41或42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此题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提供给分的等级及标准,所以给阅卷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此类试题一出现,就以其能较好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及历史研究潜力,获得教学界及历史研究人员的普遍称赞。因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此类试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试题求同思维的不足。本文整理了有关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如何回答会更有亮点的方法介绍,分享给学生进行阅读。
1命题视角及意图
从近三年全国卷第41或42题考查的内容看,主要涉及西方启蒙思想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系(2016年全国Ⅰ卷)、唐朝中外文化交流(2016年全国Ⅱ卷)、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2016年全国Ⅲ卷)、14—17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2017年Ⅰ卷)、物理学的发展(钟表的演变,2017年全国Ⅱ卷)、近代中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和中国的近代化(2017年全国Ⅲ卷)、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故事梗概(2018年全国Ⅰ卷)、洋务运动时近代企业发展案例(2018年全国Ⅱ卷)、汉书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2018年全国Ⅲ卷)。从以上统计可知,命题突出中西方对比、资产阶级代议制、近代社会经济、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2018年全国Ⅲ卷)等。从史观的角度看,重点突出社会史观、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从问题呈现的方式看,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围绕论题进行论述或阐释,二是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述,三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加以分析,四是从故事中提取一个情节并加以概述和评价,五是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加以说明,六是对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说明。
从上面内容及命题视角可看出,此类试题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材料(选材)丰富,灵活多变,设计(情境)巧妙,视野开阔,答案多元开放,有较好的区分度。重在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思维、研究潜力等。具体表现为:其一,考查考生提取材料信息、论证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如2016年全国Ⅲ卷要求从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中提取信息等;其二,考查考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如2016年全国Ⅰ卷,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进行分析论证;其三,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如2016年全国Ⅱ卷,要求考生在准确解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等;其四,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独立提出观点,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等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即考查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2018年全国Ⅲ卷,考查的核心素养涉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因此,解题时,考生要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围绕材料主旨——东汉史学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拟定论题,可以从东汉史学家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等角度拟定论题。
2命题特点及发展趋势
全国卷第41或42题,总地来讲,呈现出开放性、能力性、学术性、创新性等多方面的特点。具体特点及发展趋势可总结如下:
1.不断创新,年年“变脸”
此题自2011年面世以来,每年都有变化,甚至同一年的几套试题,在形式上都有一定变化。以近三年为例来说明。2016年全国卷1~3套试题设问分别是:根据材料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作简要阐述(拟定论题)、根据示意图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提炼观点)、从商埠分布示意图中提取信息并加以分析(提取信息)。提供的材料分别是纯文字材料、图文结合、纯图示。2017年全国卷1—3套试题的设问分别是:从表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围绕材料结合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2017年试题虽都是要求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但材料呈现的方式及考查的能力是有区别的,全国Ⅰ卷要求考生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拟定论题,全国Ⅱ卷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论题,全国Ⅲ卷要求围绕史料结合史实拟定论题。2018年全国1~3套试题的设问分别是:从小说故事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说明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进行评说、从材料(案例)中提炼一个启示并予以说明、对《汉书·古今人表》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2.关注社会热点,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
全国卷第41或42题注重对历史思维、研究潜力的考查,但从近年试题的内容看,选材注意社会热点的隐性介入。如2016年全国Ⅱ卷第41题取材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和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2018年全国Ⅲ卷第42题取材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折射了重视传统文化这一热点;2016年全国Ⅰ卷第41题取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要求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拟论题,折射了制度创新这一社会热点;2016年全国Ⅲ卷第41题取材清末自开商埠信息,折射了改革开放这一社会热点;2017年全国Ⅱ卷第42题取材约翰·哈萨德的《时间社会学》,实际上折射了重视科技转化与运用这一社会热点等。同时,在考查功能上,注重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如2017年全国Ⅰ卷第41题,可算近年的经典题目,从命题技巧看,要求考生从杂乱的史实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进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从材料形式看,以表格形式列举了14-17世纪中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领域中的部分重大事件,这既是命题者的情境设计,也是答题者的重要素材;从学科能力来看,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大能力;从学科素养看,涉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从时代性看,该题回应了“一带一路”、祖国统一、国际视野等热点问题,体现了历史对现实的启示,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的史鉴功能。
3.试题命制与学术研究密切联系
由于教材编写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可能随时改变,所以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材观点的相对滞后。高考除为高校选拔合格新生外,还有一项功能,就是推动中学教育的改革。高考历史试题通过引入学术研究成果和历史研究前沿信息,迫使中学老师不断学习,关注学术界研究的最新信息,从而打通中学与大学的联系,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兴人才。如2017年全国Ⅱ卷第42题关于钟表的演变,将社会学、计量史学引入历史研究当中;2018年全国Ⅰ卷第42题,从小说故事入手,引入历史现象研究,这是历史研究的新思路、新领域;2018年全国Ⅱ卷第42题,是将案例研究、家族史研究这一史学研究热点运用于高考试题的尝试。
4.答案多元,全方位开放
此类试题命题者没有提供参考答案,只给了赋分等级及标准,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养成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如2016年全国Ⅱ卷第41题主要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意在考查考生的学科素养及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玄奘和鉴真分别为中印、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根据这一内容,可提炼出:唐朝文化兼收并蓄、领先世界。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思考,可提炼出: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考虑,可提炼出:中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观点提出后,结合史实来论述。如“唐朝文化兼收并蓄、领先世界”这一观点,可结合唐朝的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成就进行论述。“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这一观点可从火药、造纸术及印刷术等重大发明的外传方面进行论述。“中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观点可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明代郑和下西洋等方面进行论述。
5.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此类试题虽年年有“变”,但保持了相对稳定,答案开放未变,围绕历史学科基本能力考查没有变,测试考生学科素养未变,考查学生研究潜力没有变。变中求新,材料呈现的方式更加讲究技巧和策略,如引入新的史学研究方法、史学研究热点等。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三套试卷的第42题,都保持了此题的一些特色,如开放性:据材料自拟论题,或提出观点并进行阐述,或提出信息并说明等。但在材料情境的设置上有了新的突破,2018年全国Ⅰ卷用小说故事梗概切入,选择小说故事情节与历史现象的印证,大大拓宽了命题思路。
从上面的特点分析可以看出,此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从“评论学者观点”发展到“叙述自己的观点”,要求考生根据已有信息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合的角度作答。近三年的设问都是根据材料自拟论题(或提出观点,或提炼启示)并进行阐述。从“学者观点”到“自成一说”,角度更多,开放度更大。视野开阔,贯通中外,立意高远,直通热点。
另外,试题注重对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杯)和四大学科能力(获取和提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查。
3答题规律总结
近年来,新课标全国卷第41或42题,命制模式基本稳定和成熟,其设问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对主题、探讨方向、答题思路进行引导的前提下考查考生的开放性思维以及独立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这类试题的典型特征是开放性与探究性并重,因此锁定试题考查的主题和方向是答好此类试题的关键。解答第41或42题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探究其原因、意义或者规律等,这一探究过程正是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等的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下面用具体事例予以总结。
1.解答此类试题的一般法则
(1)从答案结构看:此类试题的答案结构一般为:是什么(观点)+为什么(论证)+会怎样(总结)。
“是什么”,即根据材料提出观点或者拟定论题等,观点或论题一定是客观的、理性的。“为什么”,即得出该观点或论题的依据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用具体的史实加以分析、论证或阐述,揭示事物本质。“会怎样”,即小结,要做到首尾呼应。也可以用概述性的语言对观点进行点评作为小结。要注意运用历史学科语言,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全面。
以2017年全国Ⅲ卷第42题为例来说明。该题要求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该题考查近代中西方文明的交流碰撞和中国的近代化,意在考查考生独立提出观点,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其一,要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围绕材料主旨拟定论题,可以是中西方文明冲突或中国近代化趋势,也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其二,要围绕论题进行阐述,以中国近代史的历史知识为依据,史论结合。
根据材料主旨,可拟论题(是什么)为:传统小农经济的解体和近代工业的兴起或外国入侵与中国近代工业产生。阐述(为什么):鸦片战争以后,大量洋货涌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19世纪六七十代,随着小农经济的进一 步解体、洋务企业的诱导和外商企业的刺激,近代民族工业在沿海一带逐渐兴起。总结(会怎样):尽管近代工业在中国经济结构中不占主导地位,并不断受到阻碍,但依然艰难地发展,推动中国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
(2)从类型看,不同类型有不同的答题思路。
第一,观点论证、评述题。题目中常见的行为动词有评述、评论、评析、探讨、探究等。此类试题一般分三步解答:第一步,提出观点或论题“为何”(是什么);第二步,针对观点或论题,阐述“缘何”(为什么),运用史实论证或说明;第三步,总结“升华”(启迪或影响)。
第二,信息分析说明题。此类题目的基本答题模式是:信息提炼(从材料中获取)+阐释说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回答原因或影响)+总结归纳。
第三,公式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要紧扣题干信息,表明自己所持观点(是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为什么或怎么样)。
第四,开放型小论文题。此类试题的答题步骤一般为四步:其一,提出观点“为何”(是什么);其二,表明态度及或看法;其三,论证“缘何”(为什么);其四,总结。
(3)经典试题举例分析。
上面将此类试题大致分成四类,但在实际命制过程中,并不是中规中矩的,而是根据能力考查的需要灵活多变,如2017年全国Ⅱ卷第42题,既不是单纯提出观点或根据材料自拟论题,也不是单纯提取信息并阐述或说明,而是要求在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的基础上拟定一个论题,这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就更高了。遇到这样的试题该如何办?大致可按四步法来进行。第一步:判断题型及特点。该题为表格类分析题,以时间为线索,要求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第二步:审读材料,确定论题。例如,根据“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可提炼出科技进步推动钟表的普及使用等。第三步: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论证。如果选择第一种论题,就从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这几个时期生产力的不同发展情况入手,论述科技发展对钟表(计时器)的影响;如果选择第二种论题,则主要从不同时期钟表(计时器)的使用对象入手进行分析。第四步: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总结,呼应论题。
示例:论题——物理学的发展与钟表。简述——近代早期,经典物理学处于形成时期,研究对象是物体,机械钟表计时不够精确;从19世纪末开始,物理学研究逐渐深入到物质内部,出现原子物理学,在此基础上,制造出原子钟,精确度得到极大提高,这表明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钟表的进步和升级。
关于小论文类,可概括为四句话:先表态,明确分;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找史实,得史实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规范答题,得规范逻辑分。解题步骤分为四步:
第一步:提取观点。观点要求一要具体,不要用抽象的语言一笔带过;二要明确,不要含糊,如果观点中有形象的概括或其他专门术语,一定要用相关历史知识解析到位;三要注意是提取全部观点还是其中一个或几个观点,若是后者,一定要提取对自己来说易评和易证的观点。
第二步:表明态度及看法。该表态的表态,该阐释的阐释。同意的话就不用写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不同意,则要把自己的看法明确说出来,另外表明态度及看法也要考虑易证,自己能不能充分说明,否则不能自圆其说就得不偿失了。
第三步:论证。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论证的时候要注意是单一层次的观点还是多层次观点,如果是单一观点就要多点论证,一般不少于三个角度;如果是多层观点就要分层论证,因果明确,史论结合,论证要尽量充分,逻辑合理,史实准确。由于论证是做题的中心环节,这里再多说几句。论证要能自圆其说,首先,史实要准确,这里的准确既指史实不能有错,也指史实要用对地方,不能风马牛不相及;其次,就是逻辑要合理,史论结合,尤其是因果关系、主次关系不要搞混;最后,就是论据数量上不能太少,否则也显得不充分。
第四步:总结。回扣观点,升华总结。这样才能显得严谨、论证过程完整。具体可参看前面所讲的2016年全国Ⅱ卷第41题的解题过程。
2.解答此类试题易出现的误区
解答开放型试题最重要的是选好论点(论题),因为论点(论题)一旦选错,后面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经常出现的论点(论题)错误类型主要有四种。其一,论点(论题)大而无边。此类论点(论题)往往将题干历史材料虚化,把哲学课中的观点移植到历史中来,而具体论证过程则沦为哲学玄思。如2016年全国Ⅱ卷第41题,有学生拟的论题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世界领先。这就显得太宽、太大,不好把握,也背离了材料的主旨。其二,论点过于狭窄而无法论证。这类观点本身往往是一个具体史实,无法提炼、升华与概括,从而导致无法论证。其三,替换材料中的概念。例如,以“A与B”为论题的设问,在拟定论点时,我们直接使用A、B这两个名词概念即可,替换往往导致概念的窄化与泛化。如2016年全国Ⅰ卷第41题,有学生拟的论题为:君主立宪制是英国国情的选择。显然不合题意,原意的要求是制度构想与实践,这里变成了制度选择与合理性。其四,论点恰当但缺乏相应史实。有时即使我们选择了一个正确的论点,但由于历史知识储备有限,无法提供相应的史实给予支撑。如2018年全国Ⅱ卷第42题,有学生得出启示:宽松的宗教政策有利于现代化进程。这个观点肯定是正确的,但因学生的知识视野相对有限,不易找到相应的史实依据,因此要尽量避免。
综上所述,在解答此类试题时,论点的选择既要切题又要适中,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实支撑,要将史实与论点紧密结合。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语文 | 理解高一语文知识重难点,制定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语文 | 夯实高一基础,理解实记高二知识点 | |
高考语文 | 高度总结高考语文重难点,梳理知识脉络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数学 | 讲解高一知识重难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 |
高二数学 | 高二典型试题知识详解,传授高二学习方法 | |
高考数学 | 提炼难题知识点,脉络知识梳理冲刺高考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英语 | 高一英语知识详解,传授高中英语学习方法 | |
高二英语 | 提炼归纳英语重难点,规划高二学习计划 | |
高考英语 | 深入渗透高中英语知识,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物理 | 重难点详解,培养高中物理学习素养 | |
高二物理 | 突破高二知识难点,独到中学生服务体系 | |
高考物理 | 主讲高考知识点及难题,梳理知识体系 |
班级名称 | 课程介绍 | 课程咨询 |
---|---|---|
高一化学 | 高一化学重难点详解,规划高中学习计划 | |
高二化学 | 典型例题及知识点解读,梳理学习脉络 | |
高考化学 | 巩固复习高中化学知识点,冲刺高考 |